2016年中国冰雪行业市场运行态势及投资战略咨询研究

    中国冰雪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冰雪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尤其是我国冰雪产业的核心层(冰雪运动竞赛表演、冰雪运动技能培训、冰雪器械制造业等)价值创造活动能力薄弱。而“相关层”(包括冰雪生态旅游、节庆活动以及文娱表演等,后文简称为“冰雪休闲业”)却成为吸引旅游者消费的主要驱动力,如长春冰雪旅游节、克拉玛依冰雪旅游文化节等等都成为举办地当地经济的重要来源。相关层价值创造活动的游客消费行为具有较大随机性,以运动技能和习惯为基础的消费行为具有持续性、稳定性。因此,我国冰雪产业依然存在巨大发展空间。另外,我国冰雪体育产业消费者的20%是固定的高水平冰雪运动爱好者,不成系统的、初步的滑雪体验性消费人群占到80%,而国外冰雪产业消费人群只包括有5%的初学者人群。

    综合分析,未来我国优化冰雪体育产业结构的核心任务在于:保证相关层价值创造能力平稳增长的基础上,加大对冰雪体育产业核心层的投入与扶持,促进核心层价值创造活动能力提升。现阶段,核心层价值创造提升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冰雪装备制造业低端徘徊

    国内滑雪板生产经营企业主要分布在广东东莞、浙江宁波、北京、黑龙江哈尔滨和吉林临江等地区,我国滑雪运动装备制造企业主要经营形式为外商加工和贴牌生产,缺乏知名品牌和核心技术,造成我国冰雪装备自主知识产权品牌过少且竞争力不足。从市场份额来看,国内冰雪运动装备产品市场划分为:滑雪服占市场份额的50%、滑雪手套占75%、滑雪眼镜占73%、滑雪帽占25%。由于缺乏技术竞争力,利润率最高的“滑雪板”、“滑雪鞋”以及“滑雪手杖”市场几乎大部分被国外品牌占领,如久负盛名的滑雪品牌Atomic(阿托米克)?Salomon(萨洛蒙)、bizzard(暴风雪)、Nitro(奈乔)、Voelkl(沃克)等将冰雪装备市场分割殆尽。虽然,我国冰雪制造企业已逐步意识到“低端制造”再难为继,纷纷加速自身产品的科技升级,如2014年6月,冬奥会“三冠王”王蒙创立体育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其核心业务包括体育产品的生产加工、体育服装出口贸易、体育经纪等多项内容,并表示要打造自主品牌改变国内冰上运动器材被国际品牌垄断的局面。2015年6月“黑龙冰刀”恢复生产启动仪式在齐齐哈尔黑龙冰刀制造有限公司举行,标志我国冰雪装备制造业自主品牌与核心技术开发已经扬帆起航。但是,客观分析未来加强自主创新、科技升级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

    (二)冰雪体育服务业缺乏合理规划

    冰雪体育产业价值创造活动的核心层中,冰雪体育服务业主要包括:“冰雪竞赛表演”、“冰雪运动参与”、“冰雪运动技能培训”以及“冰雪运动场地、设备、器械的租赁”等。进入21世纪后,我国雪场数量直线上升,冰雪体育服务产品消费规模持续扩大。但是,冰雪服务业的产品生产、营销质量和水平令人堪忧,大众冰雪健身供给存在系列问题。并且,区域发展之间不协调,“北冰南展”等活动开展有待加强,冰雪体育产业市场竞争不大,居民对冰雪体育运动认知程度低。究其原因,在于冰雪体育服务业经营规范的相关法律条例不完善,未能对冰雪体育服务产品消费过程中,涉及到的从业人员、服务产品质量标准、价格标准、安全保障、医疗服务等必要保障措施加以明确规定,造成冰雪体育服务业标准化程度较低,价值创造能力有限。

    (三)冰雪休闲业缺乏有效治理

     冰雪体育产业“相关层”具体包括:冰雪生态旅游、节庆活动以及文娱表演等,可以概括为冰雪休闲业,是冰雪体育产业的重要内容。冰雪文化产业是依托寒冷气候和丰富冰雪资源基础,结合区域民风、民俗的一系列文化体验、观感类消费活动的集合。冰雪休闲业应为:融合非竞技性、休闲娱乐性、包含当地民俗特征的一类经营性冰雪体验类活动或游戏,带有一定“非物质遗产”属性,对人文资源的有效开发挖掘有利于冰雪休闲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冰雪文化体验服务过于重视形式创新,甚至为了单纯迎合市场,产生大量脱离当地民风民俗的“伪文化”乃至“恶俗性”的冰雪休闲体验产品。短期经济效益无法抵消长期恶性文化“示范效应”带来的当地区域文化品牌以及社会影响力损耗。国家乃至当地的文化监管部门应当加大文化市场的监理监管力度,整治冰雪休闲业中的“伪文化”、“恶俗性”休闲文化产品,更应当集中精力深度挖掘当地民俗文化,提炼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的冰雪文化产品,进一步提高当地冰雪体育产业的社会影响力。

    中国冰雪产业结构优化策略

    (一)推动冰雪装备制造业向“知识密集型”转变

    随着我国人口红利不断压缩,我国冰雪装备制造业必然会产生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的迫切需求。“产、学、研模式”是快速提升产业技术的重要方式,对提高产品利润附加值具有积极意义。具体来说,在体制优势导向下,以各类型创新型资源的高效配置为目的,政府不断通过公共财政、财税政策加以激励、引导,冰雪制造企业、研究机构以及高校学术团队共同参与,形成以市场杠杆机制为纽带,知识产权保障制度为基础,具有“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和“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为特征的信息网络平台,产、学、研各方能够站在同一平台内,高度共享彼此信息与知识,并通过“合同契约模式”、“合伙企业模式”以及“股份制公司模式”产生更为自由的合作创新模式。另外,可以考虑结合“中国制造2025”启动实施冰雪高端装备创新工程,重点突破掌握核心装备的设计建造能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形成冰雪装备综合试验、检测与鉴定能力,建设全球高端冰雪装备主要供应基地。加强“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在冰雪体育产业的应用,启动“互联网+冰雪”重大创新工程,打造适合我国国情的“冰雪产业智能生产模式”,助力冰雪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拓展“以销定产”及“个性化定制”的冰雪产品生产方式。

    (二)提升冰雪体育服务业产品输出质量

    冰雪体育服务业属于典型的“资源依赖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因此,一方面,需要增强冰雪体育产业的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效率,另一方面,需要加强专门性高素质的服务人员队伍建设(包括技术教练员、医护人员、安保急救人员等)。首先,对于自然资源的保护以及可持续利用,建议加强政府部门环境保护队伍建设,健全和完备针对冰雪资源的环境监察、环境监测和环境应急等体系,提高对冰雪经营场所环境保护的现场执法能力以及监督检查能力;加强政府部门的环境保护公共支持,为景区提供公共的废弃物品再回收、再利用设备。其次,对于人力资源的培育,建议鼓励冰雪运动、冰雪管理等专业学科建设,加大教育投入和师资力量培养。建设实训基地,提升专业技能与素养,促进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密切对接企业发展需求。积极引进复合型、领军型优秀冰雪产业人才归国或来华工作。加大对冰雪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在基础设施投入、师资队伍培养、招生等方面对冰雪产业相关专业适当倾斜,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冰雪产业职业教育领域,加强对冰雪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培育一批高素质冰雪产业工人和现代冰雪服务业人才。此外,加强对高水平冰雪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提高冰雪竞技人才的培养力度。

    (三)促进冰雪休闲体验服务业的高效治理

    冰雪文化体验服务业产品的开发,对于当地区域的民俗文化的传承具有着重要的作用。未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当组织专家学者,开展对当地冰雪文化的挖掘与梳理,并编制出相应的文化项目清单,予以保护和宣传;挖掘冰雪文化体验服务业产品,强化经营行为和竞争行为的规范性。继而,通过许可经营的方式,在有序开发的原则下,对清单所列的文化活动进行开发,形成冰雪文化体验产品,并配合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整体宣传,予以推广。在经营过程中,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加强市场的监管与整顿,对从事冰雪文化体验服务业的经营者进行监督,保证其产品开发始终能够在正常的运行轨迹上开展,避免不良文化影响的出现,破坏当地冰雪产业整体的品牌影响力。

本文采编:CY

推荐报告

2024-2030年中国冰雪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2024-2030年中国冰雪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主要包括发展现状分析、市场分析、产业经营分析、投资与前景预测分析等内容。

如您有个性化需求,请点击 定制服务

版权提示:华经产业研究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均注明出处。若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kf@huaon.com,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

人工客服
联系方式

咨询热线

400-700-0142
010-80392465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