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业国企混改投石问路 惠而浦中国白电市场虎口拔牙

  2014年之前,全球最大的家电生产企业惠而浦在中国市场关注度似乎并不高。不过同年年末,合肥三洋收购案尘埃落定,惠而浦成为前者的最大股东。新的惠而浦变身美资企业,同时也被贴上“家电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第一股”的标签,关注度一路飙升。

  整合之初惠而浦掌门人金友华提出进入白电第一阵营的目标,就目前来看,惠而浦主打产品仍处在在10强之末,主打产品均价未有明显提升。惠而浦入主三洋后,进入了全新的多品牌全面运作阶段。不过在现阶段,品牌区隔效果仍未显现,高端化红利更是无从谈起。

  合肥三洋引入惠而浦,给家电行业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然而中国家电市场本地化色彩浓厚,对外资企业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番改革效果如何研判,尚待时间检验。

  惠而浦中国白电市场虎口拔牙

  整合成效看业绩,惠而浦(中国)股份有限公司2016成绩单出炉。2016 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9.31 亿元,同比上涨2.4%;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3.72 亿元,同比下降15.52%。惠而浦方面坦陈,此业绩与公司的期望确实有差距,但符合市场规律。一方面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不佳,另一方面由于原材料成本、物流、人力成本的上涨。此外,2016年惠而浦的营业成本、管理费用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但惠而浦认为这样的投入是一次性的。

  尽管营收保持基本不变,利润下滑,不过惠而浦公司造血能力得以提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达到10.6亿元,同比增加18%。惠而浦方面称现金流增加主要是由于销售的规模增长,导致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增加所致。

  行业机构数据显示,大容量冰箱和洗衣机市场份额排名,惠而浦座次在9名到10名之间徘徊。以洗衣机市场为例分析,就可以推断出惠而浦目前的行业处境。参照美的集团发布的2016年年报,可以发现美的在中国洗衣机市场份额已经四分天下。美的洗衣机均价低于惠而浦,不过营收大幅增加34%,说明前者的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若加上海尔、小天鹅等品牌,七成的市场份额已经被中国企业所瓜分,留给外资企业的市场空间并不大。

  这离惠而浦的宏伟目标有很大的差距,2014年11月,惠而浦(中国)股份有限公司日前正式挂牌。惠而浦控股比例超过合肥市国资委,成为合肥三洋实际控制人,合肥三洋则摇身一变成为一家美资企业,A股上市公司“合肥三洋”也更名为“惠而浦”。

  彼时刚刚履新的金友华(原合肥三洋董事长)显得踌躇满志,在现场就立下目标,称要成为中国第一大洗衣机制造商、前三大冰箱制造商和中国出口第一家电企业,用5至10年的时间进入中国白电第一集团。

  当时对于此项整合业内人士评论称,惠而浦整合体量的增加对于公司提升原材料集中采购议价能力、增加成本竞争力有很大帮助。大公司对技术和营销改革有很强的驱动力。不过目前来看,离此目标的差距还很大。消费电子产业分析师刘步尘认为,中国市场白电企业实力不俗,美的、海尔等企业更了解中国市场,本地作战能力很强,企业管理经验日积月累,也更加科学和现代化。在强手如林的中国白电市场争抢市场份额犹如虎口拔牙,压力不容小觑。

  都是包销惹的祸

  惠而浦公司主打的冰洗业务单价未出现明显提升,拖累了利润。分产品看,2016 年洗衣机毛利为38%,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冰箱业务毛利仅为15%,下滑6%。整个家电行业转型升级趋势明显,各大企业都在迎合中产阶层需求,高端产品均价出现明显提升,在此背景之下,惠而浦显得与大环境格格不入。

  收购合肥三洋后,新的惠而浦旗下有惠而浦、三洋、帝度、荣事达四大品牌。之前,金友华曾经明确表示,公司内部将旗下四大品牌分为三个矩阵,三洋和帝度放在一起的,三洋帝度沿袭日系的设计风格,更重视健康、生态,设计的精细化;荣事达品牌在中国妇孺皆知,口碑的核心是品质;惠而浦的定位则是“百年品质创易生活”,主打中高端。

  惠而浦表示2017年将继续强化品牌区隔,北京高盛吉狮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首席顾问马俊颖表示,一个企业同类产品推出的多个品牌如果毫无差异,目标市场相互重叠,其实就等于自相争斗,毫无意义。企业实施多品牌战略应该打好差异化营销这张牌,在品牌产品的功效、包装、宣传等方面突出自己独特鲜明的个性,避免市场重叠。

  2016年惠而浦年报中未有各品牌的细分盈利情况,但从大方向来看,公司支柱的冰洗业务均价未出现明显提升。马俊颖认为,产品均价直观体现品牌溢价能力。惠而浦与高端品牌三星、LG仍然存在品牌溢价能力短板,与惠而浦之前与卖场的包销关系密不可分。

  早在2008年惠而浦就将空调业务交给苏宁操盘,2012年,惠而浦表示这种方式从空调领域拓展到冰箱、洗衣机、热水器等其他白电领域。成为包销大军中的一员。家电分析师梁振鹏认为,当时惠而浦产品竞争力不足,对于惠而浦这样只在一二级市场销售的企业,存在严重渠道短板,加入“包销大军”也是万不得已。

  过去几年,与苏宁绑定,依靠大连锁渠道进行销售,确实为惠而浦带来了稳定的收益。但包销历来就是双刃剑,据苏宁实体卖场的导购人员描述,由于以前是包销产品,价格较低,如今惠而浦公司努力将旗下的帝度、惠而浦放在卖场好位置,努力打造高端化形象,但此特征也未被外界认同,惠而浦旗下的几大品牌出货靠的还是综合性价比。惠而浦自定义的高端形象还未能像韩国品牌三星、LG,日本品牌松下一样深入人心。该公司在2013年与知名女星林志玲展开合作,成为其品牌代言人。不过在行业人士看来,此举能在短时间内增加帝度品牌的人气,但林志玲本身与帝度本身存在错位,代言人并不能迅速提升产品口碑。

  品牌营销专家李光斗认为,如何用低成本的策略,让全世界都接受,把一个低端的品牌变成高端的品牌,需要创新元素,营销也需要与时俱进。靠代言人提升品牌档次并非万能灵药。

  外资控股能否适应中国市场

  分内外销业绩看,2016 年惠而浦业务仍然主要聚焦于中国市场。

  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布局白电产业可以说是一场勇敢者的冒险。众所周知,与黑电等产品相比,白电核心技术、专利壁垒并不多,此外,白电行业发展需要研发适应本土特色的产品,适应本土的渠道市场。在2017年三星中国论坛上,三星白电责任人谢辉就表示:白电产品区域性质明显,需要懂中国市场。

  不过欧美系品牌把控能力欠缺,不论是美国惠而浦还是欧洲企业伊莱克斯,在产品和渠道商表现均欠佳。产品研发速度就是重要问题,金友华曾表示,惠而浦美国总部开发一款新产品,从市场调研到工业设计,再到实施生产阶段都有标准化的流程。现在遇到的具体磨合问题是,标准流程的时间太长,而中国的市场变化又特别快,存在时效性问题。

  实际上,金友华提出的问题是外资企业的通病,不论是日系品牌还是欧美品牌都存在此类问题。

  惠而浦的整合成果备受关注,不仅是简单的跨国收购,也是因为此乃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典型案例。2014年惠而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以协议转让和认购非公开发行股份的方式收购合肥三洋51%股份。

  回望惠而浦的混改背景,惠而浦方面仍然认为与合肥三洋的战略整合是优势互补的,实现了多方共赢,包括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提升合肥国际化地位,保护股东利益并解决公司当时发展的困局。不过,鉴于惠而浦目前的发展状况,“接地气”的家电行业是否应该引入外企入股,业界也有不同声音。金友华曾表示磨合的过程漫长而艰难。但国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先进性毋庸置疑。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惠而浦入主三洋开中国家电企业的国企混改模式先河,根据短期业绩无法断言整合效果,但惠而浦中国团队面对的压力不容小觑,中国的家电市场本来就不是外资擅长的领域。

本文采编:CY

推荐报告

2024-2030年中国家电行业发展潜力预测及投资战略规划报告

2024-2030年中国家电行业发展潜力预测及投资战略规划报告,主要包括行业市场竞争状况及市场格局解读、产业链结构及全产业链布局状况研究、重点企业布局案例研究、市场及投资战略规划策略建议等内容。

如您有个性化需求,请点击 定制服务

版权提示:华经产业研究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均注明出处。若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kf@huaon.com,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

人工客服
联系方式

咨询热线

400-700-0142
010-80392465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