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我国碳纤维行业发展趋势分析,需要开拓高端产品应用领域的市场「图」

  一、碳纤维行业概述
  碳纤维(carbonfiber,简称CF),是一种含碳量在95%以上的高强度、高模量纤维的新型纤维材料。它是由片状石墨微晶等有机纤维沿纤维轴向方向堆砌而成,经碳化及石墨化处理而得到的微晶石墨材料。碳纤维“外柔内刚”,质量比金属铝轻,但强度却高于钢铁,并且具有耐腐蚀、高模量的特性,在国防军工和民用方面都是重要材料。它不仅具有碳材料的固有本征特性,又兼备纺织纤维的柔软可加工性,是新一代增强纤维。
  碳纤维具有许多优良性能,碳纤维的轴向强度和模量高,密度低、比性能高,无蠕变,非氧化环境下耐超高温,耐疲劳性好,比热及导电性介于非金属和金属之间,热膨胀系数小且具有各向异性,耐腐蚀性好,X射线透过性好。良好的导电导热性能、电磁屏蔽性好等。
  碳纤维可分别用聚丙烯腈纤维、沥青纤维、粘胶丝或酚醛纤维经碳化制得。碳纤维通过与其他介质一起组成具有不同性能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可以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风电、船舶、汽车、休闲电子、电缆导线、建筑建材、储气瓶等领域。
碳纤维行业产业链示意图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二、碳纤维行业现状
  碳纤维复合材料由于其优良的材料性能,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国防)、风电叶片、汽车、船舶、压力容器、建筑、电缆芯等不同行业。2017年全球碳纤维复合材料需求达到8.42万吨,预计2020年全球总需求将达到11.21万吨,复合增长率达到10%。
2012-2020年全球碳纤维需求量及预测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碳纤维按拉伸模量可以分为标准模量(230-265GPA)、中等模量(270-315GPA)、高等模量(超过315GPA),其中2017年标模大丝束、标模小丝束需求分别为3.49万吨(41.45%)、3.28万吨(38.95%),中模量需求达1.54万吨(18.29%)、高模量需求为1100吨,约占1.31%。
2017年全球碳纤维需求占比按丝束大小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7年全球碳纤维需求总量8.42万吨,其中需求量最大的三个行业分别是风电叶片1.98万吨(23.52%)、航空航天1.92万吨(22.80%)、休闲体育1.32万吨(15.68%),除此之外,汽车、混配模成型、压力容器等行业需求较大。根据碳纤维应用端其价值分布情况来看,2017年全球碳纤维总价值23.44亿美元,其中航空航天(含国防)的价值为11.52亿美元,占比达49.14%,体现了航空航天领域碳纤维应用的高附加值属性,其次在风电叶片、汽车等领域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
2017年全球碳纤维领域需求量占比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7年我国碳纤维需求达2.35万吨,同比增长达20.06%,整体上延续了近期年碳纤维需求快速增长趋势,其中有7400吨是由国产碳纤维企业生产商提供,进口碳纤维总量(1.61万吨)仍然明显高于国产量,进口替代空间巨大。未来随着国内碳纤维需求的不断增长,预计2020年我国碳纤维总需求将达3.30万吨,复合增长率超过11%;同时,随着国产碳纤维技术水平提高,我国国产碳纤维市场占比有望不断提升。
2012-2020年我国碳纤维需求量及预测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7年我国碳纤维市场需求按行业划分来看,体育器材需求量1.20万吨(含中国台湾,总计占比51.10%)占据半壁江山,风电叶片需求3060吨(13.03%),建筑补强领域需求1800吨(7.66%),航空航天需求量900吨(3.83%),汽车领域需求600吨(2.55%),电缆芯需求量400吨(1.70%)。
2017年我国碳纤维各领域需求量占比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7年我国碳纤维来源除了中国大陆的7400吨外,分别来自日韩、美国、中国台湾等地区,其中日本6100吨(25.97%),中国台湾4203吨(17.90%),韩国2055吨(8.75%)等,其中从韩国进口部分主要来自于东丽(韩国)公司的产品,属日系产品,墨西哥、匈牙利及美国的一部分,因东丽收购了卓尔泰克,也属于日系产品,总计,日系依然有9085吨的销售量,依然是中国市场最大的供应商。
2017年我国碳纤维主要来源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三、我国碳纤维行业发展需解决的问题
  毋庸讳言,技术的落后是国产碳纤维缺乏竞争力的根本原因。就目前而言,生产碳纤维并不是难事,难就难在产品的稳定性和成本的可接受性,释放产能,实现稳产量产。要实现上述目标,需要解决的紧迫问题主要有:
  1.如何从制造装备的优化保证产品的质量。
  从非标生产线向标准生产线的过渡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先决条件。工艺参数的调试需要制造设备来实现,将工艺参数输入在控制器上,一个牵引机上好几个辊,速度都要调节好,关键是微振动,几乎测不到的震动都会影响产品性能。干喷湿纺工艺,喷丝头与液面的距离是非常严格的,液面波动将会影响凝固效果。
  2.如何从工艺参数的准确保证产品的质量。
  工艺参数是国产碳纤维的命根,需要真正定下心来去研究这些参数的每一项,一个参数造成的缺陷不算多,可是很多参数没有优化,最后的碳纤维就差了十万八千里了。还有就是我们如果要优化这许多的参数,需要一个庞大的试验计划,有谁能有资金支持这些实验呢。为了尽早做出产品,都在不断妥协妥协,结果却造不出好产品。
  3.如何从稳定均匀的生产保证产品的质量。
  我们很多企业能够做出号称T300水平、T700、T800、T1000水平碳纤维,只是不是太均匀。一根纤维应该是均匀直径,均匀物相,每一段纤维都与整根纤维一样,强度在一定范围内。在一根纤维上不同地方截取一段纤维,如果它们的强度比较均匀则是好纤维。这是临门一脚,我们的功夫就差在这里。
  由于国外的技术封锁,碳纤维产业化发展技术突破是每一个企业必须首先面对的难题。不但国外封锁,国内、省内各碳纤维企业的技术也各自摸索、各自封锁。各企业因为技术和工艺问题,既交出了沉重的学费,也花费了漫长的时间,量产稳产和产业化进程为此受到严重制约。目前,尽管一些碳纤维企业已初步掌握了T300级碳纤维工业化生产技术,基本掌握了T700级碳纤维工业化生产技术。但是因为碳纤维生产线布点动辄几百米,极其复杂,温度、湿度、速度、力度等多方面的参数都可以影响到碳纤维原丝和碳丝的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产品的稳定性、可靠性和经济性上仍有不小的差距,高端产品的产业化技术仍为空白。为加快碳纤维国产化进程,缩短碳纤维企业哺乳期,建议国家或者省级发改委、科技部门联合有关大学,成立技术协同攻关小组,对制约碳纤维企业的重点技术难题进行突破性攻关,每一家重点碳纤维企业领衔主攻其中的一项难题,攻克之后,受益分享。
  四、我国碳纤维行业发展趋势
  1、碳纤维研制和产业化建设将进一步加快
  经过四十多年的研发和约十年的产业化建设,中国建立起了自己的碳纤维技术体系和较完整的碳纤维产业,初步形成了产业化的碳纤维研发与生产平台,建立了针对国产高性能碳纤维的应用评价、复合材料制备与应用体系。中国碳纤维制造已开始逐步打破了日、美长期的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局面。未来几年,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及国内碳纤维规模化发展推动下,中国碳纤维的产业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进一步打破国外产品和技术垄断。
  2、碳纤维产业将加速进口替代
  总体来看,国内T300级和T700级碳纤维产品质量已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在航天航空、国防军工、体育休闲等领域部分替代进口。但是国内碳纤维行业对外依存度依然非常高,进口产品占整个市场销量的80%以上,高端产品市场甚至达到95%。国内政策已经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碳纤维技术创新、产业化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达到国际水平,国家政策鼓励进口替代的意图非常明确,随着国内碳纤维产业链的不断成熟,国内碳纤维必将速度进口替代进程。
  3、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工业消费占比逐步上升
  碳纤维除了用于航天航空和风电、汽车、体育用品及国防领域等主要领域外,在轨道交通、电力输送、海洋工程、建筑补强、石油开采、压力容器等领域的需求潜力同样可观。从全球碳纤维应用来看,工业领域的应用仍占主流,我国受限于产品技术水平难以满足规模生产高端碳纤维,体育休闲领域占据了大部分市场。目前国内体育休闲市场已经逐渐饱和,未来几年,随着碳纤维生产技术的进步及工业应用领域的拓展,工业领域的占比将逐步扩大,预计到2020年将超过60%。
  4、低端产品竞争加剧,行业开始走向整合
  国产碳纤维整体性能、质量与国际先进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产品又都集中于低端产品,纤维应用技术服务能力差,产品市场接受程度不高。大多数碳纤维企业并没有完全掌握工艺技术和设备性能,造成产品质量稳定性差,且产品同质化非常严重。初步统计的国内16家具备原丝和碳纤维产业链的企业中,有13家采用了DMSO纺丝工艺路线。所有的碳纤维企业都以生产高强型T300级和T700级以及高强中模型T800级碳纤维为主,产品又都集中在3K、6K、12K、24K,而24K以上的大丝束品种基本没有生产。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5年中国碳纤维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本文采编:CY340

推荐报告

2024-2030年中国碳纤维行业发展运行现状及投资战略规划报告

2024-2030年中国碳纤维行业发展运行现状及投资战略规划报告,主要包括应用领域、国内重点企业运营状况分析、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投资价值分析等内容。

如您有个性化需求,请点击 定制服务

版权提示:华经产业研究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均注明出处。若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kf@huaon.com,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

人工客服
联系方式

咨询热线

400-700-0142
010-80392465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