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石油现状及发展趋势,进口依存度高,市场规模低速增加「图」

一、中国石油概况

2017年底全球石油探明储量2393亿吨,主要分布在中东、美洲地区,其储量占比分别为48%、33%;亚太地区石油储量较少,仅64亿吨,占全球不到3%。我国石油储量35亿吨,占全球1.5%,位居全球第13位,是亚太地区最大的石油资源国。2017年,全球石油产量43.87亿吨,我国产量1.92亿吨,占全球4%,位列全球第七,产量占亚太地区一半以上。但从剩余使用年限来看,我国石油剩余使用年限18年,远低于全球50年的平均水平。

2017年全球石油储量分布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7年全球石油产量分布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01年以来,经济快速增长推动我国石油消费大幅提升,远高于全球平均增速(2001-2017年,我国石油消费年均增速6.0%,全球平均增速1.3%)。2001-2017年,全球石油消费量增长9.2亿吨,其中中国是增量的主要贡献者,石油消费增长3.8亿吨,占全球增量的41%。2017年,我国石油消费6.08亿吨油当量,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2017年石油消费量是9.13亿吨);石油进口4.2亿吨,是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占全球贸易总量的19%。

近二十年,我国石油消费基本维持稳定增长,1997-2017年年均复合增长率5.8%。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放缓,近两年国内石油消费增速随之放缓,2016-2017年增速2%-4%。2017年,我国石油消费6.08亿吨油当量,同比增长3.6%。而在石油消费稳定增长同时,国内产量增长缓慢,进口依存度快速提升,我国从1993年开始成为原油净进口国,原油进口依存度逐年提升,2018年我国原油进口依存度达70.9%。

相比其他能源而言,我国石油消费占一次能源比重长期维持稳定,1970年以来虽几经起伏,但基本在16%-24%的区间上下波动。2005年以来,国内石油消费占一次能源比例稳定在17%-20%。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5年中国石油市场运行态势及行业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二、中国石油来源

1、国内石油产出

目前我国石油开采主要来自于陆上,而由于陆上油田很多已进入二次采油、三次采油阶段,开采成本高、难度大,目前产量基本稳定在2亿吨左右,未来要实现增产的潜力不大。2016年以来由于油价处于低位,我国原油产量出现小幅下滑,2017年国内原油产量1.91亿吨,进口依存度达68%,2018年国内原油产量1.89亿吨,进口依存度70.9%。

2013-2018年中国原油产量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8年上半年,我国原油产量9410万吨,同比-2.4%,产量继续下滑。为保障国内能源安全,2018年8月三大石油公司分别召开管理层会议,研究部署提升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确保原油产量稳中有升。根据三桶油年报,2018年三桶油计划资本支出同比增长14%,其中中海油涨幅最高,接近50%。

在海洋油气资源方面,目前我国海洋石油的探明程度还很低,随着我国海洋装备的进步、技术的突破,海洋油气开采将大有可为。据中国石化新闻网的数据,根据第三次石油资源评价结果,我国海洋石油资源量为246亿吨,占全国石油资源总量的23%;海洋天然气资源量为16万亿立方米,占总量的30%。我国海洋石油探明程度为12%,海洋天然气探明程度为11%,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30%左右)。海洋油气整体处于勘探早中期阶段,资源基础雄厚,产业化潜力较大,是未来我国能源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2、国外石油进口

由于国内石油产量增速不及需求增速,再加上2018-2020年国家战略储备建设的加快,未来石油进口依存度有望进一步提升。但在国家保障能源安全的指导思想下,预计进口依存度提升速度放缓,2018-2030年进口依存度稳定在70%左右。

为保证国家能源安全,我国石油进口来源日趋多元化。2018年中国共进口4.6亿吨石油,进口石油依存度达70.9%。2017年从44个国家共进口4.2亿吨石油,其中俄罗斯、沙特、安哥拉、伊拉克、伊朗为前五大进口国,进口量分别占比14%、13%、12%、9%、7%,从俄罗斯进口石油的比例近年来仍在不断提升。

2017年中国石油进口来源国分布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三、中国石油消费需求

石油经过炼制,下游广泛应用于交通、工业燃料、化工原料等领域,影响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按照炼油产生的主要成分分类,石油产品主要包括成品油(汽油、柴油、煤油)、化工轻油(石脑油、燃料油、液化气、润滑油等)及重油产品(焦炭、渣油、石蜡、沥青等)。其中成品油主要用于汽车、柴油车、航空等交通领域,化工轻油主要用于进一步生产合成纤维、橡胶、树脂等化工产品,重油产品主要用于道路建设、建筑建材、包装等。

2017年,我国原油总加工量5.68亿吨,生产的成品油、化工轻油、重油成分分别占比63%、27%、10%。其中,汽油、柴油、煤油产量分别为1.33、1.83、0.42亿吨,分别占比23%、32%、7%。

2017年石油下游产品结构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0-2014年,我国国内汽油消费需求旺盛,表观消费量实现快速增长,5年复合增长率达9.46%。2016-2017年,受新能源汽车、共享出行等因素的影响,汽油表观消费量增速明显放缓。2017年,我国汽油表观消费量为1.22亿吨,同比增长2.0%,增速较2015年下降7.5个百分点。2018H1,我国汽油表观消费量6180万吨,同比+1.6%,增速进一步放缓。

2011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第二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减弱,柴油需求疲软,基本维持0%-1.5%的需求增速,甚至在2016年出现负增长。2017年,我国柴油表观消费量1.67亿吨,同比增长1.2%,增速反弹主要由于:(1)国家严格落实治理超载车辆的相关法规,2016年8月18日,交通运输部和公安部联合下发“关于印发《整治公路货车违法超限超载行为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两大部门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统一超载执法标准,严厉打击公路货车违法超限超载、强行冲卡等突出违法行为。专项行动从2016年8月18日开始至2017年8月31日结束,柴油车销量快速增长;(2)冬季气荒导致LNG价格大幅上涨,对柴油的替代效应减弱。2017年反弹属非常态增长,难以持续。2018H1,我国柴油表观消费量7990万吨,同比-2.7%,重回负增长。我们预计2018-2030年随着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调整,再叠加LNG的替代效应,柴油需求维持疲软。

受益于民航的快速发展,我国煤油表观消费量增速从2006年以来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并且呈现出周期性波动。2017年,我国煤油表观消费量为3287万吨,同比增长8.6%。2018H1,煤油表观消费量1851万吨,同比+14.9%,增速进一步提升。

随着我国人均收入水平持续增长,近年来我国民航业稳定快速发展,2018年全年实现民航旅客吞吐量12.64亿人次,同比增长10.2%。历史数据表明,作为航空煤油的主要消费领域,民航旅客吞吐量增速与煤油表观消费量增速走势基本一致。民航业的稳定快速发展为航空煤油消费增长提供了较好支撑。

2013-2018年民航旅客吞吐量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四、石油消费趋势

由于燃油车销量增速低迷,新能源车快速崛起,预计汽油销量将保持低速增长。由于GDP增速放缓,第二产业工农业对于柴油的需求趋于平稳,预计柴油销量将保持平稳。由于航空业快速发展,航空煤油需求将快速增加,煤油销量预计会持续增长。预计2018-2030年石油消费年均增速1.5%,到2030年我国石油消费量7.3亿吨,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微降至19.2%。其中,汽油、柴油消费占石油消费比重分别降至21%、24%,煤油、化工轻油占比提高至10%、35%。

为了保证国家石油战略安全,石油进口依赖度将保持在70%左右,将加大国内勘探开发力度、建设石油战略储备、进口来源多元化。

在海洋油气资源方面,目前我国海洋石油的探明程度还很低,随着我国海洋装备的进步、技术的突破,海洋油气开采将大有可为。据中国石化新闻网的数据,根据第三次石油资源评价结果,我国海洋石油资源量为246亿吨,占全国石油资源总量的23%;海洋天然气资源量为16万亿立方米,占总量的30%。我国海洋石油探明程度为12%,海洋天然气探明程度为11%,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30%左右)。海洋油气整体处于勘探早中期阶段,资源基础雄厚,产业化潜力较大,是未来我国能源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至2017年6月底,中国大陆已建成舟山、舟山扩建、镇海、大连、黄岛、独山子、兰州、天津及黄岛国家石油储备洞库共9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利用上述储备库及部分社会企业库容,储备原油3773万吨。按照2017年日均净进口量计算,仅相当于33天的储备规模。按照《国家石油储备中长期规划》,2020年前我国分三期完成石油储备基地的硬件设施建设,形成100天石油净进口量的储备总规模(约1.1亿吨),目前我国储备规模仍存较大差距。若要达成规划目标,我们预计2018-2020年每年将新增石油需求约2550万吨。

本文采编:CY345

推荐报告

2024-2030年中国石油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2024-2030年中国石油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主要包括行业优势企业竞争力分析、产业发展态势分析、发展前景预测分析、投资前景预测分析等内容。

如您有个性化需求,请点击 定制服务

版权提示:华经产业研究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均注明出处。若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kf@huaon.com,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

人工客服
联系方式

咨询热线

400-700-0142
010-80392465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