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水泥市场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行业将加快兼并重组「图」

一、水泥行业发展历程及产业链概述

水泥是一种粉状水硬性无机胶凝材料,与水混合后,经过物理化学过程能在空气和水中硬化,由可塑性浆体变成坚硬的石状体,并能把砂、石等材料胶结成为整体。水泥主要是用煤炭作为燃料,对石灰石进行煅烧成熟料后,运用电磨机添加辅料石膏、矿渣、粉煤灰等粉磨成水泥产品,随着工艺的改进添加比例越来越大。

作为一种原材料资源相对丰富、生产规模庞大、生产技术成熟、生产成本低廉、使用性能良好、应用范围广泛的大宗建筑材料,水泥在其近200年的从诞生到不断技术革命和创新发展历程中,已成为建筑工程和各种构筑物不可或缺的一种基础原材料,在建筑工程领域占据了无可替代的优势。

水泥产品的优势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1824年英国建筑工人约瑟夫·阿斯谱丁用石灰石和粘土烧制成水泥并获得第一份水泥专利,因其硬化后的颜色与英格兰岛波特兰地区建筑用石料相似,被命名为“波特兰水泥”。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工业发展,为了适应不同工程建设的需要,人们在不断改进波特兰水泥性能和生产工艺同时,陆续发明了铝酸盐水泥、硫酸盐水泥、氟铝酸盐水泥等系列品种,并逐渐发展出各种不同特性、不同用途的水泥产品。目前全球水泥品种已发展到100余种,其中硅酸盐系列水泥仍是销量最大、使用范围最广的品种,占比达90%以上。

水泥的上游原材料主要是石灰石,石灰石等原材料占比在17%左右,此外,燃料和动力是煤炭和电力,煤炭和电力占到了成本的55%左右。作为三大基础建筑材料之一,水泥在人类文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用水泥制成的砂浆或混凝土长期以来被广泛应用于土木建筑、交通、水利、电力、石油、化工、国防等工程建设,为建筑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被誉为建筑工业的“粮食”。

水泥行业产业链示意图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5年中国水泥行业发展潜力分析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二、水泥行业产能及相关政策分析

全球水泥的主要生产国和消费国包括中国、印度、美国、越南、土耳其等,2018年全球水泥产量39.5亿吨,其中中国产量22.1亿吨,占全球的比重为55.95%;印度水泥产量2.9亿吨,占全球比重7.34%;美国水泥产量8850万吨,占全球2.24%的比重;土耳其和越南水泥产量分别为8400万吨和8000万吨,占全球的比重分别为2.13%和2.03%。

自1985年以来,中国水泥产量一直稳居全球第一,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水泥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水泥之所以在全球占比最高,主要是因为中国房屋的建设基本上是钢混结构,水泥为钢混建筑中不可缺少的主要材料,包括当前的一些装配式建筑也还利用钢混的墙面和地面等各种装配式部品。此外,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房屋建设的需求空间很大,带来巨大的水泥需求。虽然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取得不错的成果,但是西部、乡村等广袤的地区仍然存在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以及建筑建设的需求,水泥需求仍存在很大的需求空间。

2018年全球分国别地区水泥产量份额占比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由于水泥产品不能够长期存放,一般不超过一个月。并且具有运输半径,一般公路为100-200公里左右、铁路为300-500公里,水路运输一般为600-800公里,所以,水泥产品具备很强的区域性。从2018年我国水泥熟料产量地区分布情况来看,其中华东、中南和西南地区水泥熟料产量占比较高,分别为30.2%、27.2%和22.2%,西北和东北部地区明显偏弱,2018年水泥熟料产量占比分别为8.3%和3.5%。

2018年水泥熟料产量地区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据统计,2018年全国新点火熟料生产线共14条(其中包含1条技改项目),合计新增熟料产能约2043万吨,与17年新增熟料产能2046万吨基本持平,对全国产能总量冲击率约1.1%。分区域来看,2018年新点火的熟料生产线西南地区占比最高,约37%,其中贵州3条生产线合计设计年产能约440万吨,云南1条生产线年产能155万吨,西藏2条生产线合计年产能月170万吨。从产能冲击率的角度来看,东北受到新增熟料产能的冲击最大,华东地区最小。

2018年新增熟料产能分布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我国水泥行业近年来新增产能压力明显减轻,但产能过剩的问题仍然存在,去产能的工作重点是去熟料产能,故淘汰落后产能尤其落后的过剩产能显得尤为重要。中国水泥协会制定的《水泥行业去产能行动计划(2018~2020)》中提到,三年压减熟料产能2.93亿吨,关闭水泥粉磨站540家,粉磨站数量淘汰比25%,使全国熟料产能平均利用率达80%,水泥产能平均利用率达70%,前十大企业熟料产能集中度达70%,水泥产能集中度达60%。

2018年1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僵尸企业”及去产能企业债务处置工作的通知(发改财金[2018]1756号)》,要求各地政府定期确定“僵尸企业”和去产能企业债务处臵名单,最晚于19年3月前报送,原则上在2020年底前完成全部处臵工作,根据“僵尸企业”的情况形成重组或破产清算的处置方案并实施,符合破产清算条件的坚决破产清算。

近几年水泥行业产能相关政策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三、水泥行业下游需求分析

水泥需求通常由三个主要部分推动:房地产、基础设施和农村发展,其中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占比较大,2018年我国房地产开发建设工程投资为67319亿元。在房地产投资中2019年1-3月建筑工程累计投资为13929亿元,同比增长8.5%,增速较2月下降0.9个百分点,较2018年12月提高10.8个百分点。房地产行业进入到建筑工程阶段,由前2-3年的集中购地阶段进入到建筑工程阶段将释放水泥需求。此外,面对中美贸易战带来的负面压力下,地产和基建投资将成为防风险和稳经济的抓手,近年来特别是在一些地方政府财政实力较强的地方,国家审批了很多类似于地铁等项目,用来防风险。在货币政策宽松的情况下带动基建投资增速向上,2019年这些项目将逐步进入到建设期,带动水泥需求的改善。

2011-2018年中国房地产开发建设工程投资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乡村作为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区域,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有潜力的区域。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乡村振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对于乡村振兴来讲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先行,“要想富先修路”,乡村的道路交通、农田水利建设以及农村的住宅等建设将会拉动水泥的相关需求。预计2019年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铁路、公路、水利等投资建设力度不减,乡村建设中基础设施投资先行等带来的水泥需求较2018年将继续改善,2019年水泥需求的增速在6%左右。

2012-2019年水泥需求量、增速及其预测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四、水泥行业市场格局

我国水泥行业随着一个一个周期,集中度水平逐步提升,特别是2011年到2015年受市场的优胜劣汰以及产业政策的影响,行业整体集中度水平已经明显提升。目前,中国水泥行业集中度较高,已经进入寡占IV型阶段,随着大企业不断地进行收购兼并,行业集中度将会继续不断地提升,行业的寡占局面将会越来越强,大企业的话语权也会越来越大,行业的价格控制权将会越来越强。从2018年来看,由于行业整合,例如金隅集团与冀东水泥的合并以及中国建材与中材股份的合并,前五大企业的市场份额(以熟料产能计)从2012年的39.4%增加到2018年的44.26%。

2018以熟料产能计全国水泥市场份额占比情况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五、我国水泥行业发展前景展望

1、政府对基建投资力度明显加大

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补短板力度。强调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启动了如川藏铁路等重大基建项目。北

部地区(华北、西北、东北)市场需求有望回暖,尤其是京津冀水泥市场需求预计有明显提升。

2、行业加快兼并重组,集中度继续提高

中国建材与海螺水泥于2018年初完成了重组,水泥和混凝土产能均位列世界第一,2019年料将进一步整合,增强协同效应。2019年海螺集团与安徽国贸合并后,有望冲击世界500强。未来行业龙头企业将会紧握需求平台期的时机,加快兼并重组的步伐,水泥行业的集中度将会进一步提高。

3、差异化错峰生产范围扩大,供给端将有所放松

2018年下半年正式提出错峰生产不再“一刀切”,受到冬季天气、环保等原因影响实际施行范围和力度不大。2019年差异化错峰生产范围将会扩大,错峰时间和执行力度将会有所松动。协同处置和超低排放成为水泥企业增强竞争力的主要手段,2019年企业将会加大环保方面投入,参与水泥窑协同处置的意愿增强,有望豁免错峰的产能将会增长。

4、中西南部将受新增产能冲击,产能置换政策或更严

在水泥行业严控新建项目背景之下,新投产产线中过半数均为置换项目。2019年新投产能预计将超过2500万吨,多投向中西南部,将对区域供需格局造成冲击。为防止企业借产能置换之机行新建产能之实,未来产能置换政策、执行力度或更严。

本文采编:CY344

推荐报告

2024-2030年中国水泥行业智能制造行业市场全景监测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2024-2030年中国水泥行业智能制造行业市场全景监测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主要包括企业布局案例研究、发展环境洞察、市场前景预测及发展趋势预判、投资战略规划策略及建议等内容。

如您有个性化需求,请点击 定制服务

版权提示:华经产业研究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均注明出处。若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kf@huaon.com,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

人工客服
联系方式

咨询热线

400-700-0142
010-80392465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