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中国汽车空调压缩机行业发展趋势,无铁芯压缩机作为一种新型技术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图」
汽车保有量增加、消费者对舒适性需求提升,以及新能源汽车对高效压缩机的需求增长,带动中国汽车空调市场规模上涨。另一方面,政策对节能减排的推动(如中国“双碳”目标)及区域市场拓展。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汽车空调压缩机行业市场规模为124.1亿元。

2025年中国铜导体材料行业发展趋势分析,未来中国铜导体材料行业的技术发展将呈现性能提升「图」
新能源汽车、光伏发电、智能电网等领域的快速发展显著提升了对铜导体的需求。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电机和充电设施需要大量高导电性铜材,锂电铜箔需求年均复合增速达22%。此外,光伏装机量的增长和特高压电网建设也推动了铜线材和紫铜带的需求。数据显示,中国铜导体材料行业市场规模呈现上涨态势,2023年中国铜导体材料市场规模为10758.13亿元。

2025年中国蒸压加气混凝土装备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蒸压加气混凝土装备将实现生产全流程的智能化管控「图」
国家政策大力推动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国务院提出到2026年装配式建筑占比要达到30%的目标,而蒸压加气混凝土制品作为装配式建筑的重要材料之一,其市场需求随之增加,进而带动了蒸压加气混凝土装备行业的发展。数据显示,中国蒸压加气混凝土装备行业总规模呈现出逐年上涨态势,2023年中国蒸压加气混凝土装备行业总规模为139.94亿元,预计到2024年中国蒸压加气混凝土装备行业总规模将上涨至149.3亿元。

2025年中国稀土铁合金行业发展趋势分析,采用先进的熔炼工艺和设备,不断提升行业技术「图」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对高性能电机、电池等关键部件的需求不断增加。稀土铁合金在制造高性能永磁材料(如钕铁硼)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些永磁材料是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的核心材料之一,能够显著提高电机的效率和功率密度。随着新能源汽车产量的持续攀升,对稀土铁合金的需求也相应增加,带动中国稀土铁合金行业市场规模上涨。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稀土铁合金行业市场规模约为343.54亿元。

2025年中国电力现货交易行业发展前景展望,多能互补与源网荷储一体化加速「图」
电力体制改革的推进,逐步放开了电力市场,引入竞争机制,激发了市场主体的活力,促进了电力现货交易的发展。新能源发电的快速发展,如风电、光伏等,其出力的间歇性和波动性,需要通过电力现货市场进行灵活消纳,推动了市场规模的扩大。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电力现货交易行业市场规模为14722亿千瓦时。

2025年中国聚砜行业发展前景展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聚砜行业正向更高性能化方向迈进「图」
中国本土企业聚砜产能持续增长,为市场提供了充足的聚砜产品,推动了市场规模的扩大。其中金发科技的千吨级PPSU/PES中试产业化装置已完成设备安装,沃特股份在重庆计划新建10,000吨聚砜类特种塑料产能,数据显示,中国聚砜行业市场规模呈现平稳上涨态势,2023年中国聚砜行业市场规模约为1.41亿元。

2025年全球及中国集装箱船行业发展趋势分析,在新船订单增长、船企船位紧张、能源转型等利好因素影响,行业发展前景广阔「图」
2021年全球经济从疫情中逐步复苏,但各国复苏节奏不一致。中国等制造业大国率先恢复产能,而欧美等消费端国家因疫情导致的供应链中断和库存短缺,加大了对亚洲商品的进口依赖,推高了集装箱运输需求。2021年前5个月,全球集装箱船新造船订单达229艘、总载货量220万TEU,创历史纪录。其中,万箱以上大型船舶订单占比显著。这导致2021年全球集装箱船新增市场规模快速上涨,近两年行业市场规模恢复平稳,2023年全球集装箱船新增市场规模为229.55亿美元。

2025年中国混合碳酸稀土行业发展前景展望,开发和应用更高效的稀土萃取技术「图」
混合碳酸稀土作为永磁材料、催化剂和储氢合金等方面的重要原料,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混合碳酸稀土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例如,在新能源汽车中,电机需要使用高性能的永磁材料,而混合碳酸稀土正是其关键原料之一。另外混合碳酸稀土在光学玻璃、激光材料、磁性材料等新材料领域有广泛应用,随着高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对混合碳酸稀土的需求逐渐增加。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混合碳酸稀土行业市场规模为434.79亿元。

2023年中国光热发电行业发展分析,熔融盐储热技术将朝着提高储热效率、降低成本和提升可靠性的方向发展「图」
得益于全球对清洁能源需求的增加、技术的进步以及各国政府对可再生能源的支持政策。例如,中国、智利、南非和中东地区近年来在光热发电领域的快速发展,为全球光热发电行业提供了新的增长动力,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光热发电累计装机容量为7050MW。

2025年中国低分子量肝素行业现状及趋势分析,酶法生产工艺是生产中较为先进的技术,未来将进一步优化「图」
低分子肝素由标准肝素通过化学或酶促方法裂解获得,目前已批准的低分子肝素包括依诺肝素、那屈肝素、达肝素等8种不同结构药品。相对于标准肝素,低分子肝素可皮下给药,半衰期更长、长期使用患骨质疏松的风险及患血小板减少症的风险更低,同时给定剂量后效果预测性较好,无需像肝素使用时频繁检测血液来确定有效性,可减少病人住院时间。数据显示,中国低分子量肝素行业市场规模为55.35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