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奥平:抓住时代变量背后的确定性

本文转载自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张奥平

1

当前全球政经格局与经济形势愈发扑朔迷离,影响后续经济走势的变量极其复杂,且每一个微观变量都具备引发后续走势大变的蝴蝶效应。对于市场主体、企业家、投资者而言,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动态环境中,理解时代变量背后不变的本质,才能抓住属于自己的增量机遇。

一、俄乌冲突:上游通胀与金融市场剧烈波动

俄乌冲突的演化以及当前复杂程度早已远超预期,最终对全球经济的影响难以量化,但化繁为简,对中国经济的关键影响主要在两方面:

一方面是在产业端,国际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对国内经济造成持续的供给冲击,最终将使得处于产业链中下游的中小微企业复苏迟缓。

俄乌两国均为强资源型经济体,是重要的能源和农产品出口国,主要贸易商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煤、铁矿石、铝矿石、小麦、大麦、玉米等。俄乌冲突愈演愈烈的同时,涉及两国的贸易商品价格也被大幅推升。此外,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制裁的不断升级,将对全球受疫情影响后,本就脆弱的供应链体系造成新一轮冲击,使得被推升的商品价格雪上加霜。

2021年,因国际定价的大宗商品、原材料价格上涨,中国经济持续受上游输入型通胀影响,叠加国内能耗双控、限电限产,使得处于中下游的中小企业受到供给端的原材料成本冲击,发展信心持续转弱。2021年,代表产业上游通胀的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上涨8.1%。进入2022年,PPI依旧维持在高位震荡,1月PPI同比上涨9.1%,2月PPI同比上涨8.8%。

从2月PPI环比数据来看,因去年以来的国内保供稳价政策效果逐步显现,煤炭等国内定价品种价格继续回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煤炭加工价格均下降2.4%,但在俄乌冲突等国际因素影响下,国内石油相关行业价格出现上行,其中石油开采价格上涨13.5%,精炼石油产品制造价格上涨6.5%,国内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2.0%,国内国际品种价格形成了截然相反的走势。

在当前的俄乌冲突持续胶着下,国际定价大宗商品、原材料价格将易涨难落,对中下游中小企业将造成持续的供给冲击,使得中小企业复苏迟缓。

另一方面是在资本端,投资者避险情绪升温,造成全球金融市场剧烈波动,最终将影响实体经济的融资发展。

自2月24日俄乌爆发战争以来,全球金融市场剧烈波动,各国尤其新兴国家的资本市场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波动与下跌,而当前下跌最严重是中国港股、A股以及海外上市的中概股。数据显示,自去年年底至今年3月15日,香港恒生指数与上证综指分别下跌了约21%与16%,海外上市的中概股更是自去年高点以来平均下跌近65%。

此外,美联储已于2022年3月16日宣布上调联邦基金利率25bp至0.25-0.50%目标区间(开启疫情后的加息周期),虽然短期来看,加息幅度符合市场预期,但美国后续通胀走势所影响的加息节奏依旧充满不确定性。

且不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此前国内上市公司及中概股的股价远超其他国家上市公司股价的大幅下跌,在中国经济稳增长的关键时期,最终的结果将会使得国内上市公司及中概股的再融资的信心与机会被压缩,实体投资将大幅减少,而上市公司作为各行业头部企业,其实体项目投资的大幅减少,最终将使得整个行业的发展被按下“暂停键”,甚至产生不可逆的影响。

从这两方面来看,俄乌冲突所产生的连锁反应,对中国经济的本质影响,最终是大幅削弱了市场投资者以及企业投资发展的信心。

为应对俄乌冲突带来的国际定价大宗商品、原材料价格上涨,从而造成对中下游中小企业的供给冲击,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等,以及“各方面要围绕贯彻这些重大政策和要求,细化实化具体举措,形成推动发展的合力”。

在财政政策部分提出,“提升积极的财政政策效能”,“支出规模比去年扩大2万亿元以上”,“新增财力要下沉基层,主要用于落实助企纾困、稳就业保民生政策,促进消费、扩大需求”。

在货币政策部分提出,“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推动金融机构降低实际贷款利率、减少收费,让广大市场主体切身感受到融资便利度提升、综合融资成本实实在在下降”。

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两会后的记者会中,更是提出“我们退税优先考虑小微企业,因为小微企业量大面广,支撑的就业人口多,而且现在是他们资金最紧张、最困难的时候,所以我们要在今年6月底以前,把小微企业的存量留抵税额一次性退到位,把制造业、研发服务业等一些重点行业的留抵税额在年内全面解决,对小微企业的增量留抵退税逐月解决”,“可谓水深鱼归、水多鱼多,这是涵养了税源,培育壮大了市场主体”等。

这不仅仅是给市场主体、中小微企业打气,更是实打实的明确政策将落地支持的方向,最终将形成实物工作量。

而为应对俄乌冲突带来的金融市场剧烈波动,国内及海外中国上市公司资本价值的大幅下跌,所造成的投资者投资以及上市公司融资发展信心转弱,3月16日,国务院副总理刘鹤主持召开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专题会议,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资本市场问题,会议指出,“关于中概股,目前中美双方监管机构保持了良好沟通,已取得积极进展,正在致力于形成具体合作方案”。“关于香港金融市场稳定问题,内地与香港两地监管机构要加强沟通协作”,“有关部门要切实承担起自身职责,积极出台对市场有利的政策,慎重出台收缩性政策”,以及“保持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长期态势,共同维护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对于资本市场而言,这已是十分明确的“政策底”。

在316会议结束后,资本市场开始强势反弹,市场则又出现了“质疑声音”,认为后续市场依旧会出现一定的波动。资本市场的短期波动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可能,何况在当前国际形势极其复杂的阶段,但从此次国务院金融委专题会议所释放的清晰信号来看,作为长期主义投资者,当前已是最好的时机。

此外,此次国务院金融委专题会议除了对资本市场释放了重要政策信号外,对平台经济、房地产等市场所关心的问题,也都给出了明确回应,在下文我们一一讨论。

当前,为应对俄乌冲突所带来的两大关键影响,实现经济平稳运行,宏观政策既有空间,又有手段,可预计,伴随着后续经济实际的运行与发展,宏观政策将持续强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坚持边际宽松立场,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核心痛点,最终使得国内上市公司及中概股、中小微企业、投资者投资发展的信心得到有效恢复,发展的预期逐步转强,从而助推中国经济走向新一轮复苏期。

二、5.5%左右经济目标:政策全面调整或精准有效

今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设定了5.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根据在2021年,央行网站发布题为《“十四五”期间我国潜在产出和增长动力的测算研究》的2021年第1号工作论文中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潜在产出增速在5%-5.7%。

所以,全年要实现在去年经济增速8.1%的高基数下,并超过两年平均经济增速5.1%的中高速增长,接近“十四五”期间我国潜在产出增速5.7%的上限,政策不仅需要充足发力,更需要靠前发力,快速走出自去年以来经济进入的衰退期(2021年四个季度经济增速同比下滑,四个季度分别为:18.3%、7.9%、4.9%、4.0%)。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依旧面临着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指出的,供给冲击、需求收缩、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虽然,1-2月份投资、消费和工业生产等主要经济数据全线超预期(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上涨12.2%,比去年全年加快7.3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上涨6.7%,比去年12月份加快5.0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上涨7.5%,比去年12月份加快3.2个百分点),但是,当前经济发展依旧面临着俄乌冲突所带来的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疫情对经济影响的高度不确定性,以及市场主体发展预期疲弱的三大痛点。在三大痛点未得到全面缓解之前,三重压力将依旧延续。

从1-2月份的经济数据来看,我们绝不能盲目乐观,但也不必过于悲观。1-2月份的经济数据出来后,市场主体与投资者产生了与数据全面回升不一样的“体感”,宏观经济分析师对1-2月经济数据的解读参照不同的“锚”(即用相对直观的本期同比增速和上期同比增速进行对比;或用剔除上期数据基数扰动的本期同比增速和上期两年复合增速进行对比;或用更多的历史数据,通过本期三年复合增速和上期两年复合增速进行对比),最终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仁者见仁。

但是,从经济的先行指标,1-2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可以看出,当前政策推动的社融相关科目正在实现快速回升,即票据融资、政府债券、企业债、企业短期贷款同比多增2.3万亿,而与市场自主融资意愿相关的社融科目依旧较弱,即企业中长期贷款、居民贷款同比少增1.4万亿,尤其是2月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量历史上首次为负。仅从社融的一多一少,便可以清晰看出,当前实体融资发展需求疲弱,信心依旧不足。

此外,在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确立了房地产作为经济的重要支柱,需健康发展的总基调后,房地产开发投资出现了一定的复苏迹象,1-2月增速为3.7%,结束了去年连续4个月的当月同比负增长的局面。

但是,房地产新开工、销售和购地支出等指标均出现了显著负增长,因房地产的逻辑是:拿地—新开工—施工—竣工。相关指标的显著负增长,表明当前房地产行业仍面临巨大的下行压力。

从宽货币(政策落地)到宽信用(实体投资)中间还隔着一层最关键的宽信心。1-2月经济数据出来后,市场担心经济已实现复苏,后续宽信用与宽信心的政策发力是否会逐渐“躺平”。但从上文中所提到的,国务院金融委专题会议所释放的清晰信号来看,宽信心与宽信用的力度只会更强。

除上文提到的关于“资本市场健康发展”部分以外,此次国务院金融委专题会议还提出以下四大重点,需要我们深度学习理解,从而把握方向:

1、会议指出,“在当前的复杂形势下,最关键的是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这是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之后,再次重提“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并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两会后的记者会中所提出的,“中国现代化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需要在这个过程当中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内涵一致。体现了后续经济工作要实现质升量增,既着眼于质,又着眼于量,质与量并不是站在对立面,改革与发展也并不是站在对立面,依然要通过发展解决一切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

2、会议提出,“切实振作一季度经济,货币政策要主动应对,新增贷款要保持适度增长。”

“切实振作一季度经济”的提法是极其少见的,当前一季度仅剩不到六分之一的时间,虽然1-2月经济数据全线超预期,但从社融等相关数据来看,市场主体、投资者信心疲弱,“切实振作一季度经济”背后的深意便是切实振作当前市场主体以及投资者的信心。

此外提出,“货币政策要主动应对,新增贷款要保持适度增长”。在3月16日中午,人民银行也在第一时间传达学习了国务院金融委专题会议精神,会议也再次要求,“切实振作一季度经济,货币政策要主动应对,新增贷款要保持适度增长,大力支持中小微企业,坚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可预判,从现在开始到整个二季度结束,将是政策的密集发力期。信心具体如何振作,货币政策将主动应对,边际宽松政策将逐步实现落地,要保持新增贷款适度增长。后续我们大概率会更快的看到降息(当前财政资金相对充裕,降息比降准效果更大)。

3、会议提出,“关于房地产企业,要及时研究和提出有力有效的防范化解风险应对方案,提出向新发展模式转型的配套措施”。

房地产是当前实体宽信用的最大压力,也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后续将有有效的防范化解风险应对方案陆续出台。此外,房地产政策目前已边际放松,但长期依旧不能延续老发展模式,需要向新发展模式转型,房地产更长期、更健康的新发展模式配套措施也将实现落地。

4、会议提出,“关于平台经济治理,有关部门要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方针完善既定方案,坚持稳中求进,通过规范、透明、可预期的监管,稳妥推进并尽快完成大型平台公司整改工作,红灯、绿灯都要设置好,促进平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

此部分彻底打消掉了此前市场对“全面打击大型平台公司发展”的传言,平台经济是中国进入2000年互联网时代后的“科技房地产”,其占经济的比重、贡献的就业及为社会创造的价值与房地产行业不相上下,此次会议明确提出要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方针来制定发展方案,并且仅是对此前存在垄断与资本无序扩张的平台公司进行整改,设置好红绿灯后,依旧要促进平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并提高国际竞争力。

此次国务院金融委专题会议所提出的重点,也是对去年以来多行业政策调整,造成市场主体、投资者预期与认知产生偏差后的再一次纠偏与统一。回到经济发展上看,5.5%左右的经济增速,背后蕴涵的是稳增长与更积极又务实的发展。此前市场对多行业政策调整理解过度、有所偏颇,认为将全面调整、重新洗牌,而调整的本意始终是更加的精准有效。

2022年将是确定性的宏观大年,不仅仅是经济发展大年,更是政策细化落地大年。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作为市场主体、投资者而言,我们都应坚持“以我为主”,把更多的时间精力用来思考我们脚下的路,理清相关政策脉络。

在波动与变化中找到确定性的方向,理解时代变量背后不变的本质,坚持长期主义,走在政策周期(宏观政策充足发力期)及经济周期(新一轮复苏期)的曲线之前,为后续的发展注入新动能,更不要浪费任何一次危中之机。

*本文作者张奥平系知名经济学家、创投专家,增量研究院院长,同时兼任人民网人民创投专家咨询委员会特聘专家、共青团山东省委山东省青企协特聘经济顾问、中关村数字文化产业智库专家委员、越南建设证券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长江商学院金融学会特邀讲师、正和岛资本服务顾问等,2021年获南开金融首席经济学家论坛青年经济学者。

本文来源: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华经产业研究院的立场。若存在版权、内容问题,烦请联系:sales@icandata.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文采编:CY

推荐报告

2023-2029年中国江西省经济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投资策略咨询报告

2023-2029年中国江西省经济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投资策略咨询报告,主要包括分区域投资环境分析、主要经济开发区介绍、投资优势分析、投资分析前景预测分析等内容。

如您有个性化需求,请点击 定制服务

版权提示:华经产业研究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均注明出处。若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kf@huaon.com,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

人工客服
联系方式

咨询热线

400-700-0142
010-80392465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