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飞:M2/GDP的新形势 或将持续上升

本文转载自新浪财经意见领袖/意见领袖专栏作家蒋飞、仝垚炜

截至2022年底,我国M2/GDP接近220%,明显高于多数国家。余永定、韩平、李斌等多位学者曾经对我国的货币化程度(即M2/GDP)进行相关研究,并测算出其动态演进路径和上限值。我们用其模型带入最新数据测算,M2/GDP的上限或在2.4左右。

5

但鉴于目前我国货币化程度不断提高,且并没有收敛迹象。我们认为M2/GDP logistic动态演进路径中的一个核心假设可能并不完全成立。该假设认为货币流通速度(以M2为基准的货币流通速度GDP/M2)逐步下降,并且随着货币化程度越高,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得越来越慢。因此货币流通速度降低到一定程度后就会趋于稳定。但从实际数据看,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率并不是逐步减小,反而并不稳定。

我们认为货币流通速度可能会持续下降。我们结合多国面板数据回归,证明储蓄率或银行信用占比的上升都可能带来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当前无论是(M2-M1)/M2,还是储蓄存款同比增速都在快速上升,同时银行信贷占GDP比重也在不断上升,因此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可能会持续下降,相应的,M2/GDP可能持续上升。

日本包括经济、人口、房地产和金融等多方面指标都领先于我国。我们回溯日本M2/GDP,在2000年后达到第一个极值后,2008年以来再次快速攀升,2020年跳升至280%,远超2000年的230%。我们提示应吸取日本教训,警惕“流动性陷阱”,珍惜当下改革时间窗口,加快改革步伐,让居民消费意愿趋势上提升,让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依靠消费推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让资本市场融资替代银行融资体系。

M2/GDP上升趋势暂未放缓

长期以来我国M2增速多数时间高于名义GDP增速,但我国CPI却维持相对低位。货币供应高速增长却没有带来严重通货膨胀,这就是困扰学术界多年的“中国之谜”。我们在前期报告《中国货币高增长为何不引起高通胀?》中已经讨论过,这与我国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市场结构、较高的储蓄率以及我国通胀数据的计算方式(未计入商品房价格变动)等都有关系。本篇文章我们将从实证的角度再来深入分析一下。

截止到2022年底,我国的M2总量为266万亿,名义GDP为121万亿左右,M2/GDP接近220%。与国际相比明显过高,比如2022年底,美国的M2总量为21.4万亿美元,名义GDP为25.5万亿美元,M2只占GDP的84%左右;截止到2022年,德国、法国的M2与GDP之比也不超过100%。这其中当然有一定的原因在于国外统计M2与我国口径有所不同,例如美国M2不包括10万美元以上的定期存款,这就会造成美国M2/GDP会低估。我们用世界银行统计的“广义货币[1]占GDP比重”进行对比,美国2020年广义货币占GDP比重达到111.5%,仍然远低于我国同期的211.9%。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速或将逐步放缓,货币供应也需适应经济发展的脚步。本文我们重点想探讨M2/GDP这一指标是否存在上限值?还是可能仍将持续上升?实际上余永定(2002)、韩平、李斌、崔永(2005)、李斌和伍戈(2013)已经进行过相关研究。余永定(2002)在其设定的货币运行规则中,求解出了M2/GDP的动态增长路径,并据此估算了我国M2/GDP的增长上限。而韩平等(2005)在余文基础上推出了一个Logistic方程刻画M2/GDP的动态路径,并预测增长上限值在2.4-3.4之间;李斌等(2013)在此公式基础上测算这一比值的上限大致在2.2-2.3左右。实际上我们看到2022年底这一比值已经达到2.2,而且并没有显示出放缓的迹象。

M2/GDP动态演进路径

由于李斌(2013)推出的公式使用了1980-2012年数据,可能不适用于目前实际情况。我们试图对我国M2/GDP的动态演进重新进行模拟,并对其未来变化进行一些预测。韩平(2005)从货币数量方程MV=PY出发推导出具有Logistic曲线性状的M2/GDP动态演进路径。公式如下:

其中m(t)表示t时期的M2/GDP,β代表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率。这一公式表明,M2/GDP存在一个上限值L。

值得注意的是,韩平(2005)推出Logistic公式时假定:货币流通速度逐步下降,并且下降的速度越来越慢(货币流通速度就是GDP/M2)。理论上说,由于货币流通速度减缓与货币化进程密切相关(Bordo and Jonung,1981;易纲,1996),随着货币化进程的推进,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幅度会受到货币化的约束而逐渐减缓。因而韩平等假定两者成反向变动关系,货币化程度(m=M2/GDP)越高,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率(β,即

GDP
本文采编:CY
下一篇

曹中铭:私募基金登记备案办法出炉 有利于助推行业健康发展

日前,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下称“中基协”)正式颁布《私募投资基金登记备案办法》(下称《办法》)及配套指引,也吸引了资本市场的强烈关注。此次中基协颁布《办法》,无疑是顺应私募行业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个中的积极意义不容抹杀。

如您有个性化需求,请点击 定制服务

版权提示:华经产业研究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均注明出处。若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kf@huaon.com,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

人工客服
联系方式

咨询热线

400-700-0142
010-80392465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