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助力大湾区能源 绿色低碳转型再上新台阶

本文转载自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中银研究

千库网_新能源清洁能源沼气发电储能仓摄影图_摄影图编号3892467

近日,广东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产品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下称《措施》),聚焦供给侧,围绕五个维度提出十二项措施。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新型储能是催生能源工业新业态、打造经济新引擎的突破口之一,其产业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广东拟将新型储能产业打造成为“制造业当家”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对推动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及能源绿色转型具有重大意义。主要关注点如下:

第一,《措施》充分体现广东践行国家战略、打造新型储能战略支柱性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储能即能量储存,用电低谷时储电,高峰时释电。其核心功能包括新能源并网消纳、电力系统调峰调频、增强电网稳定性等。储能存在多种技术路线,除传统的抽水蓄能外,新型储能主要包括电化学储能如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物理储能如压缩空气、飞轮等技术路线。根据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委员会(CNESA)统计,截止2022年底,我国储能累计装机规模59.4GW[1],占全球市场总规模25%,其中,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13.1GW,占比22%。锂离子电池作为最成熟的新型储能技术,在新型储能中占比高达到97%。与传统抽水蓄能相比,新型储能可灵活选择在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布局,亦可选择大规模和分布式布局。在“双碳”目标助推下,新型储能因布局灵活、响应快、建设周期短,加上与新能源匹配性较好的优势,迅速成为全球各国能源转型发展的重点领域。2021年7月,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从储能技术、建设规模、经济性、安全性等各角度支持新型储能向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本次《措施》聚焦供给侧,结合“大产业”“大项目”“大平台”“大企业”“大环境”五个维度,提出强化锂离子电池储能优势、积极培育新兴储能产业、前瞻布局未来储能产业、开发安全高效的储能集成系统、提升储能电子元器件产品供给能力、打造储能产业发展集聚区、引进建设重大项目、高标准建设储能产业园、建设储能产业创新平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开展电池高效综合利用、深化行业交流合作十二项措施,并对引进重大建设项目予以投资奖励和“绿色通道”审批便利,推动新型储能招商引资、产业布局和对外开放。综合来看,《措施》出台凸显广东将新型储能打造成为战略支柱性产业的决心,有利于大湾区新型储能产业再上新台阶。

第二,《措施》有利于发挥广东区域优势,助力大湾区新型储能产业快速发展。根据CNESA统计,2022年全球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45.7GW,同比增长80%。中国、美国和欧洲持续引领全球新型储能市场发展,2022年累计装机规模分别达13.1GW、11.4GW、11.8GW;新增装机规模分别达7.3GW,4.9GW,5.3GW,合计全球占比86%。2022年我国新增装机规模同比增长200%,锂电池新增装机规模首次突破7GW,规划建设中还有7个吉瓦级项目。预计2027年我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将达97GW,2023到2027年均新增装机规模16.8GW。广东是全国新型储能发展较早的地区,2022年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71万千瓦,全国排名第三。虽然与山东(155万千瓦)、宁夏(90万千瓦)仍存差距,但凭借在资金人力和多年积累的优势,广东在锂电池产业上已集聚起较强实力,技术研发及装备制造水平位居全国前列。近年来随着新型储能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在储能电池高出货量带动下,许多细分领域已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涌现了如比亚迪、亿纬锂能、南网科技等一批新型储能龙头企业。此次《措施》出台及相关政策对广东下阶段新型储能发展进行了明确规划:一是在产业布局上,广东将以广州、深圳、惠州、东莞为重点建设珠江口东岸储能电池产业集聚区,以肇庆、江门、珠海、中山为重点建设珠江口西岸储能电池产业集聚区。二是在引进重大项目和企业上,广东鼓励吸引跨国企业来粤投资,通过梳理新型储能招商目录,对准产业链“短板弱项”,充分发挥产业基础较好的地市作用,精准吸引龙头企业;建立省市联动跟踪服务机制,推动在建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尽早投产达产。三是在开拓海外市场上,广东鼓励新型储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国外大型光储一体化及独立储能电站建设;顺应欧洲、北美、东南亚、非洲等市场用能需求,提升储能产品国际市场贸易份额。同时,广东储能企业动作频频纷纷加大储能项目投入。例如比亚迪2022年由其供货的全球最大单期储能电站在美国西海岸成功投入商业运营;融捷投资50亿元新能源智造及研发总部二期项目在广州南沙开工;星源材质投资200亿元的锂电池隔膜项目在佛山南海开工。预计《措施》出台后,在政策驱动和制造优势推动下,广东新型储能市场空间将不断拓宽,产业链更趋完善,将带动大湾区形成以新型储能产业为新引擎的经济增长点。

第三,《措施》为银行支持大湾区“新能源+储能”产业集群发展带来新机遇。储能产业多种技术路线并存,涵盖全产业链和全生命周期,作为能源绿色转型过程中的核心支撑技术,储能技术进步和市场推进速度极大影响转型步伐。早前由于安全风险、商业风险以及产业标准缺乏,国内资本对储能等绿色领域普遍持谨慎态度,融资难、融资贵是掣肘储能行业发展主要瓶颈。展望“十四五”,随着大规模新能源接入和电力体制改革深化,未来几年将是储能产业快速发展关键窗口期,为银行带来巨大机遇。一是应针对储能全产业链和全生命周期的特点,沿产能部署、技术产品、供应链、出海等各个环节,配套提供基建项目贷款、流动资金贷款、供应链融资以及跨境投融资等金融支持;并伴随产能落地、国际化业务拓展和海外建厂、供应链生态打造等过程提供全流程金融服务。二是以“储能项目”为切入点,从支持新能源生产,延伸到新能源储存、输送、创新利用等多个维度,有效实现对“新能源+储能”全产业链的金融服务方案。三是应寻求与财政、非银机构、证券、保险合作,共同加强对新型储能企业的支持。对大型储能项目,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制造业中长期绿色贷款及绿色债券等,以市场化方式支持项目建设。对中小企业主导的绿色项目,应结合政府鼓励金融创新方向和投资基金,重点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运用“股权+债权”组合式绿色金融工具,提供科创类融资服务。四是应跟随储能产业和企业国际化接轨合作进程,加强与境内外机构联动合作,加大对“引进来”和“走出去”储能企业金融服务支持。同时,进一步推动国内储能金融产品与国际产品标准接轨,发展用于碳减排、环境污染治理、气候风险管理等储能绿色金融产品。

本文来源: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华经产业研究院的立场。若存在版权、内容问题,烦请联系:sales@icandata.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文采编:CY

推荐报告

2023-2029年中国新型储能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潜力预测报告

2023-2029年中国新型储能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潜力预测报告,主要包括行业竞争格局分析、各区域市场概况、主要优势企业分析、发展前景预测等内容。

如您有个性化需求,请点击 定制服务

版权提示:华经产业研究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均注明出处。若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kf@huaon.com,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

人工客服
联系方式

咨询热线

400-700-0142
010-80392465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