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已到能够且应该出现顶级科技期刊阶段

很可惜,作为科技期刊出版大国,我们到现在还没有一个类似《自然》和《科学》那样的国际顶级期刊。国内期刊与国际顶级期刊的差距主要是在影响力上。

资讯42

中国何时才能有自己的《自然》和《科学》?全国两会期间,就这一问题采访了多位全国政协委员。
作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秘书长,如何建设国际一流科技期刊也是刘筱敏委员过去20多年一直研究的课题。
刘筱敏认为,《自然》和《科学》的成功原因之一,在于汇聚了全球优秀的科研成果,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引领了科学发展,久而久之形成了品牌。与之相比,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水平较弱,表现在对国际成果的吸附能力不强、国际传播渠道不强、数字出版能力有待提高等。
国际一流科技期刊应具有汇聚全球优秀资源、服务全球学术交流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集约化生产、集群化聚集、集团化发展是必由之路。
当前,我国期刊出版分散,单体规模小,平均一个出版单位出版1.7种期刊。而国际知名出版机构爱思唯尔、施普林格·自然等集团旗下期刊数分别有3000种左右。
“国际一流期刊,无一例外都依托于自建或加盟的集团服务平台,其中完整的出版流程、清晰的版权规则、一定规模的期刊数量、深度的知识服务是保持一流期刊生命力的基本条件。”刘筱敏说。
刘筱敏建议,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要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不仅要提高数字出版能力,更要为国家创新能力提供知识创造、汇聚与传播的环境,提升期刊服务全球学术交流的能力,让期刊回归服务、引领科学发展的本质功能,引导出版机构集团化发展并到海外布局,参与国际竞争。
集团化、数字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是同方股份董事长韩泳江委员给出的打造国际顶级期刊的建议。“应加强政策引导,做大做优科技期刊出版集团,打造一流学术资源信息平台,实现数字化和整合传播,以市场化运作增强国际影响力。”他说。
“对新兴学科和产业,特别是前沿交叉学科,在期刊的设立和建设上给予政策支持。”韩泳江说。
此外,韩泳江还建议改革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评价体制机制,“不能过度依赖SCI、唯影响因子等指标”。
“顶级期刊背后一定有顶级的科学研究、顶级的研究成果和顶级的人才团队支撑。从我国现在的科技发展情况来看,我们到了能够出现且应该出现顶级期刊的阶段。”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院长方向委员表示。
“要改革现有的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让顶级科学研究以及科研成果愿意投在国内科技期刊上。”方向建议,一流国际科技期刊建设要重视差异化发展,同时还要支持并大力发展英文期刊。
国际一流科技期刊,离不开国际一流学者发表的世界前沿科技成果。吴宏伟也提出,一定要重视英文期刊建设,并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吸引国际一流人才全链条参与我国顶级期刊建设。
本文采编:CY
下一篇

科普+文旅:“融”出新业态

从探索青海冷湖“火星小镇”的地貌,到仰望贵州平塘“天文小镇”的星空,再到追寻云南澄江“寒武纪小镇”的古生物,科学知识已成为旅游景区吸引游客的新磁场。在新技术的加持下,科普知识如同被赋予生命一般,从博物馆中静态的标本转变为文旅场景中灵动的体验。

如您有个性化需求,请点击 定制服务

版权提示:华经产业研究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均注明出处。若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kf@huaon.com,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

人工客服
联系方式

咨询热线

400-700-0142
010-80392465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

全国石油产品和润滑剂

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在用润滑油液应用及

监控分技术委员会

发布

TC280/SC6在

用润滑油液应

用及监控分技

术委员会

标准市场调查

问卷

扫描二维码进行填写

填完联系在线客服

或添加微信

15711089246

即刻发送红包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