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疗废物行业基本概述
医疗废物是诊断、治疗、医疗干预、人或动物免疫接种产生的医疗垃圾。医疗废物产生于各种类型的医疗单位,例如医院、医疗中心、私人医疗实践、兽医诊所、临床实验室或药房。根据来源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类型的医疗废物。包括利器废物、传染性废物、病理废物、医药废物、细胞毒性废物、化学废物、放射性废物等。
二、医疗废物行业相关政策
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并没有医废单独分类处置的要求。1998年,医废开始纳入危险废物管理。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对健康以及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国家对医疗废物的处理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医疗垃圾处理行业受到严格的法规监管,以确保处理过程的安全性和环保性。2003年非典后,我国先后出台了多项医废处理政策,医废处理进入规范化管理。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地加快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并储备大量协同应急处置设施,中国医疗废物处置能力得到快速的提升。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30年中国医疗废物行业发展监测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三、医疗废物行业现状分析
1、产生量及处置量
医疗废物是指在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这些废物包括但不限于针头、棉签、培养基、标本等,它们可能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损伤性物质等,具有引起疾病传播的风险。因此,医疗废物的正确处理对于保护人类健康和防止疾病传播至关重要。据统计,2013年我国医疗废物产生量约183.2万吨,2023年将达到274.5万吨左右,2013年我国医疗废物处置量约97.6万吨,2023年将达到175.4万吨左右,
2、出口情况
出口方面,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2023年我国医疗废物累计出口5千克,出口额为15.73万元,分别同比下降16.67%、26.87%;2024年1-7月,我国医疗废物出口数量达到25千克,实现出口额11万元。
四、医疗废物行业产业链分析
1、产业链结构
医疗废弃物处理行业产业链上游主要由设备提供商、工程承包商、环境咨询服务商构成;中游主要为运营商;下游客户为政府、医疗机构等。我国主要是通过建设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完成医疗废物的无害化处理。
2、下游
医疗机构不仅需要建立健全的医疗废物管理制度,还要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手段,确保医疗废物的安全处置,防止环境污染和疾病传播。随着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机构数量不断增加,医疗服务资源明显改善。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3年末,全国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07.1万个,其中医院3.9万个。
五、医疗废物行业发展建议
1、技术评估评价
随着《医疗废物处理处置污染控制标准》和《医疗废物消毒处理设施运行管理技术规范》等标准规范的发布实施,通过第三方机构的验证评价成为推动新技术实现应用落地的必要路径。技术评估评价需要设计客观、科学的验证测试方案,对新技术的性能效果、环境影响、运维管理等方面提供精准评价,为新技术推广应用提供坚实基础。目前,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组织的环境保护产品认证和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组织的环境保护技术验证评价,均已形成了完善的技术评估评价体系,能够为医疗废物处理处置新技术的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2、建立标准体系
目前,我国医疗废物处理处置标准体系已初步成型,对医疗废物过程控制、污染防治、性能评价、运行管理等重要环节均已形成了指导和约束。但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现有的标准体系已不能完全覆盖当前的全部技术内容,部分新技术由于没有相关执行标准,对管理部门的监管也造成一定影响。因此,新技术的标准化体系亟待完善,以便使新技术能够更快普及、规范行业发展秩序,实现新技术的顺利推广和转移转化,同时要充分发挥行业龙头企业的创新引领作用,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实现行业整体的健康、规范发展。
3、形成试点示范
技术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落地应用,完成技术效能的评估评价、建立技术实施的标准规范均是为保障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安全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目前,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实现落地应用的重要内容,生态环境部于2018年发布的《关于促进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的指导意见》[31],进一步强调了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性,并提出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的要求。最新版《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也提出可通过“点对点”定向利用方式实现废物利用模式创新。为此,充分依托国家政策指引,谋划医疗废物新技术试点示范、完成项目应用探索,对新技术应用落地具有重要意义。
华经产业研究院对中国医疗废物行业发展现状、市场供需情况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对行业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竞争格局等进行了深入剖析,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投资风险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并运用多种数据分析技术,对行业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以便企业能及时抢占市场先机;更多详细内容,请关注华经产业研究院出版的《2024-2030年中国医疗废物行业发展监测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