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绿氨行业概述
氨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化学式为NH3,常温下为无色、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合成氨可以分为灰氨、蓝氨和绿氨。灰氨是指原料氢气源于化石燃料,且未捕集生产氢气过程当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蓝氨是制用化石燃料制氢时对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捕集、利用与封存,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或者使用工业过程中的副产氢进行氨合成。绿氨是基于清洁电力通过电解水制氢及驱动空气分离装置制氮气,然后利用氢气和氮气反应得到的氨,其生产过程碳排放强度几乎为零。
二、绿氨行业发展背景
1、政策环境
我国进入“十四五”能源结构调整关键期,密集发布多项政策,支持绿氨的发展,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和能耗双降。在我国政府推动下,绿氨具有良好的产业政策环境,逐步形成风电/光伏产生的绿电-绿氢-绿氨一体化发展趋势,同时通过政策推动绿氨的下游应用如绿色化肥的合成、煤电行业绿氨掺烧、氨燃料船舶等以打通绿氨产业链。
2、社会环境
氨是碳排放强度最高的重工业产品之一,每吨氨的合成需排放约2.4吨二氧化碳,是粗钢的近两倍,水泥的四倍。目前全球98%的氨由化石能源制备,碳排放占全球的1.8%,属于能源和排放密集型的全球性大型产业。我国2020年合成氨行业碳排放量达2.2亿吨/年,位居首位,略高于炼油行业。合成氨是能源和排放密集型的全球性产业,节能减排需求紧迫。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氨生产国,政策积极推动合成氨产业绿色转型。
三、绿氨行业产业链
绿氨是利用风电/光伏产生的绿电电解水制氢,应用可再生能源电力驱动空气分离装置(制氮)及氨合成装置制备的氨被称为绿氨。绿氨生产过程可实现近零碳排放。下游应用主要有化肥、工业原料、燃料及煤电掺烧等。
四、绿氨行业发展现状
1、我国合成氨产量
氨是全球性的重要大宗化学品,农业领域,氨是所有氮肥的起点,是连接空气中氮气和作物的桥梁。另外氨还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用途,如塑料、炸药和合成纤维等,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氨生产国,年产量接近5800万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30%,自2000年后,我国合成氨的产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近年来产量逐步稳定伴随波动。现有合成生产技术几乎完全依赖煤炭和天然气,具有能耗高和碳排强度大的特点,发展低能耗及低碳排的技术路线是必然趋势,且具有一定紧迫性,随着新能源进入平价发展阶段,绿氢成本不断下降,绿氨产业应运而生。
2、我国绿氨项目及产能地理分布
我国绿氨项目处于快速增长阶段,截至2024年底,明确在项目内容中表明基于绿氢合成绿氨的项目共计57个,其中4个已经试车成功或初步投产,11个正在建设中,其余42个处于规划、签约、备案或招标阶段。目前国内规划绿氨产能近1500万吨/年,在推进中的项目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等可再生资源丰富区域,其中主要集中在内蒙古地区,占全部规划产能的71%。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1年中国绿氨行业发展监测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五、绿氨行业竞争格局
1、行业竞争格局
目前我国布局绿氨项目的主体以国央企为主,新能源企业主导的绿氨项目推进速度较快,包括中国能建、中国氢能、国电投、国家能源集团、中石油、中煤集团、中核集团等大型国央企均入局绿氨项目。新能源企业与政府紧密合作建设绿氨项目,打通绿电下游产业链,解决氢能消纳问题。
六、绿氨行业发展趋势
目前,全球大多数合成氨主要由天然气(72%)和煤炭(22%)生产。解决氨生产中的碳排放问题是实现化工和农业部门脱碳的关键因素,氨作为无碳燃料在交通运输、储能等行业的应用也将不断扩大,国际能源署预计在2050年全球气温平均升幅控制在1.5℃目标下,2030年全球绿氨年产量将超过2000万吨,2050年将超5.6亿吨,占全球氨产量的80%以上。分析预测2030年全球范围内绿氨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54.8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74.8%,潜力可观。
华经产业研究院通过对中国绿氨行业海量数据的搜集、整理、加工,全面剖析行业总体市场容量、竞争格局、市场供需现状及行业典型企业的产销运营分析,并根据行业发展轨迹及影响因素,对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帮助企业了解行业当前发展动向,把握市场机会,做出正确投资决策。更多详细内容,请关注华经产业研究院出版的《2025-2031年中国绿氨行业发展监测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