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研信息化行业概述
科研信息化,是指通过网格计算、高速网络等技术构建跨地域、跨学科的信息化平台,整合计算资源、科学数据和实验设备,支撑数据密集型研究。其核心目标是通过资源共享、流程优化和工具创新,提升科研效率、降低协作成本,并催生数据密集型、计算密集型等新型研究模式。
二、科研信息化行业发展背景
近年,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正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借助数字经济中的智能化技术,科研信息化促使科研创新模式发生转变,从传统相对孤立、线性的模式向协同化、智能化、数据驱动的创新模式发展。2023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3.9万亿元。
三、科研信息化行业产业链
产业链来看,上游为基础支撑层,涵盖了计算机、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设备、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中游为核心服务层,主要聚焦于科研信息化的平台建设与服务提供;下游为终端应用层,科研机构与高校、企业研发部门等是科研信息化的重要用户。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1年中国科研信息化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及投资前景展望报告》
四、科研信息化行业现状
科研信息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科研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科研信息化支撑能力的提供和服务、科研数据和资源的建设和共享、基于信息化技术的科研活动协同、科研管理信息化等。随着科学研究向超宏观、超微观和极端方向发展,信息技术与科学研究活动结合得越来越紧密,科研信息化逐渐成为科技成果产出必不可少的助推剂。2023年中国科研信息化市场规模约为548亿元。
五、科研信息化行业重点企业
上海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专注于为科研工作者和质量控制人员提供一站式实验室产品与配套服务。泰坦科技通过提供科研试剂、特种化学品、科研仪器及耗材和实验室建设及科研信息化服务,满足科研工作者、分析检测和质量控制人员的科研相关需求,目前已成为国内科学服务行业的领先企业。泰坦科技的科研信息化服务销售的是软件产品,以研制或外购的标准化模块为载体,为客户提供研发管理、实验记录、分析检测、质量控制的系统解决方案。2024年,泰坦科技营业总收入为28.84亿元。
六、科研信息化行业未来展望
长远而言,随着人工智能与科研的融合将更加深入,“AI+科研”模式或将实现从工具辅助到范式革命的跨越,AI技术有望渗透到科研全链条,不仅能提升科研基础工作效率,助力科学任务建模和实验方案设计,还能处理人类难以完成的任务,拓展研究边界。与此同时,科研信息化基础设施将持续优化整合,集中优势资源服务科学研究,科研信息化服务企业则将更注重数据的全面性治理,科研机构或将通过加强数据开放与共享,挖掘数据潜在价值,提升管理决策、科研规划等方面的智能化水平。
华经产业研究院通过对中国科研信息化行业海量数据的搜集、整理、加工,全面剖析行业总体市场容量、竞争格局、市场供需现状及行业典型企业的产销运营分析,并根据行业发展轨迹及影响因素,对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帮助企业了解行业当前发展动向,把握市场机会,做出正确投资决策。更多详细内容,请关注华经产业研究院出版的《2025-2031年中国科研信息化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及投资前景展望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