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3D工业相机产业概述
3D工业相机是一种能够在工业场景中获取物体三维空间信息(如形状、尺寸、位置、深度等)的成像设备。与传统2D相机仅捕捉平面图像(包含长度和宽度信息)不同,它通过特定技术手段计算出物体各点与相机的距离(深度信息),最终生成三维点云、深度图或三维模型,为工业检测、测量、定位、引导等任务提供精准的空间数据支持。
二、3D工业相机行业发展相关政策
国家及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3D工业相机行业发展。从《中国制造2025》推动智能制造为其创造需求,到“十四五”期间相关规划强调视觉传感器研发、推进机器视觉应用等,再到具体的行动方案促进技术融合,这些政策为3D工业相机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助力其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1年中国3D工业相机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三、3D工业相机行业产业链
1、3D工业相机行业产业链结构图
3D工业相机产业链上游提供核心零部件与技术支持,中游负责生产与集成,下游为应用领域。当前,上游国产替代加速但高端仍有短板,中游技术门槛高且朝智能化发展,下游应用广泛且新兴领域需求旺盛,整体产业链呈蓬勃发展态势,市场潜力巨大。
2、3D工业相机行业上游分析
2023年中国电子元器件市场规模达17.18万亿元,庞大体量为产业链上下游提供了坚实支撑。这一数据既反映出电子信息产业的强劲活力,也为3D工业相机核心零部件国产化创造了沃土——镜头、传感器等关键元器件供应体系的完善,正推动3D工业相机生产成本稳步下降,加速技术迭代与性能升级。
四、3D工业相机行业现状分析
2023年我国3D工业相机市场规模达23.62亿元,同比增长28.35%,延续了近年来的高速增长态势。随着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等高端制造领域对三维检测精度要求攀升,叠加国产替代进程加速,市场正以显著高于传统工业设备的增速扩容,成为机器视觉赛道中最具增长活力的细分领域之一。
五、3D工业相机行业竞争格局
目前,3D工业相机行业竞争激烈,尚未形成稳定格局。国外品牌如基恩士占据较大市场份额,2024年市场规模占比达41.05%。国内企业中,海康机器人、华睿科技等凭借技术和产业链优势处于第一梯队,在多个领域广泛布局;梅卡曼德在3D视觉引导类相机出货量领先;图漾科技等在部分细分场景和技术上有突出表现,构成第二梯队;还有众多企业在各自细分领域发力,竞争格局较为分散。
六、3D工业相机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3D工业相机将不断融合AI、5G、物联网等技术。一方面,AI算法可提升图像识别与分析能力,实现更精准的缺陷检测和尺寸测量;另一方面,5G与物联网技术能使相机更快传输数据,便于远程监控与智能控制。同时,结构光技术、激光三角测量技术等成像技术也会持续进步,让相机测量精度向纳米级迈进,成像速度更快,从而满足高端制造的高精度、高效率需求。
华经产业研究院通过对中国3D工业相机行业海量数据的搜集、整理、加工,全面剖析行业总体市场容量、竞争格局、市场供需现状及行业典型企业的产销运营分析,并根据行业发展轨迹及影响因素,对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帮助企业了解行业当前发展动向,把握市场机会,做出正确投资决策。更多详细内容,请关注华经产业研究院出版的《2025-2031年中国3D工业相机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