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引导我国机器人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
近几年来,我国实体经济陷入了衰退期,整体向下的局面仍旧在持续;与此同时,我国正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人口红利也已经基本消失,经济增长的动力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国家适时地提出了智能制造的战略目标。国务院也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标志着我国的工业化正式向智能化进行转型。此次《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的出台,是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进一步举措,为我国机器人产业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经过近几年来的发展,我国机器人产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32996台,同比增长21.7%;进入到2016年后,机器人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一季度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11497台,同比增长19.9%;此外,中国机器人联盟统计的数据也显示,2015年我国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共生产销售22257台,同比增长31.3%,国产自主品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仍旧有着巨大的差距。
鉴于我国机器人产业中目前仍旧面临这相当多的问题,《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按照“市场主导、创新驱动、强化基础、质量为先”的原则,提出我国机器人产业在“十三五”时期要实现“两突破”、“三提升”,即实现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和高端产品的重大突破,实现机器人质量可靠性、市场占有率和龙头企业竞争力的大幅提升,形成较为完善的机器人产业体系。
到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10万台,其中六轴及以上机器人达到5万台以上,机器人密度达到150以上;服务机器人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在助老助残、医疗康复等领域实现小批量生产及应用;培育3家以上的龙头企业,打造5个以上机器人配套产业集群。
《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具体目标 | |
目标 | 具体标准 |
产业规模持续增长 | 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10万台,六轴及以上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5万台以上。服务机器人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在助老助残、医疗康复等领域实现小批量生产及应用。培育3家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打造5个以上机器人配套产业集群。 |
技术水平显著提升 | 工业机器人速度、载荷、精度、自重比等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达到8万小时;医疗健康、家庭服务、反恐防暴、救灾救援、科学研究等领域的服 务机器人技术水平接近国际水平。新一代机器人技术取得突破,智能机器人实现创新应用。 |
关键零部件取得重大突破 | 机器人用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及驱动器、控制器的性能、精度、可靠性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在六轴及以上工业机器人中实现批量应用,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 |
集成应用取得显著成效 | 完成30个以上典型领域机器人综合应用解决方案,并形成相应的标准和规范,实现机器人在重点行业的规模化应用,机器人密度达到150以上。 |
同时,此次规划还要求行业在重大标志性的产品中率先取得突破,并最终完成弧焊机器人、真空(洁净)机器人、双臂机器人、手术机器人和重载AGV等十大标志性产品的自主化生产,并整体达到较高的水平。
本文采编:CY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