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与森林、海洋并列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是地球上重要的生存环境和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之一。湿地还具有分布广泛性、类型多样性、系统结构和形成演化的复杂性等特征,在维持区域水安全、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我国地处季风气候区,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具有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湿润到干旱的不同气候带区都广泛分布着不同类型的湿地。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表明,我国湿地总面积5360.26万公顷,湿地率5.58%;中国大陆调查范围内,湿地面积5342.06万公顷,其中,自然湿地面积4667.47万公顷。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湿地面积为5360.3万公顷,其中,自然湿地4667.5万公顷,人工湿地674.6万公顷。
2017年我国湿地面积分布情况
年份 | 湿地面积(千公顷) | 自然湿地 | 近海与海岸 | 河 流 | 湖 泊 | 沼 泽 | 人工湿地 |
2017年 | 53602.6 | 46674.7 | 5795.9 | 10552.1 | 8593.8 | 21732.9 | 6745.9 |
资料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湿地是介于陆地与水体系统之间的过渡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的过渡性和复杂多样性,决定了其对环境变化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同时具有一定的适应性。近10年来我国湿地面积不断减少,年均减少率为0.92%;其中,自然湿地面积减少了337.62万公顷,年均减少率为0.97%。现有湿地生态系统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伴随着气候变暖、降水变异和人类干扰的加剧,湿地调节、供给和支持严重下降,已经对我国的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威胁到了我国的生态和粮食安全,制约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组分、类型组成和分布格局对环境变化也表现出了显著的响应和适应特征。我国已经划定了“到2020年全国湿地面积不少于8亿亩”的湿地保护红线,这条红线既是维护生态平衡的“安全线”,也是实现永续发展的“保障线”。变化环境下湿地生态系统的演变响应、适应机制等基础研究和保护、恢复等管理研究,任重道远。
分省市来看,我国的湿地主要集中在青海、西藏和内蒙古等地,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7年青海省的湿地面积为8143.6千公顷,居全国第一。其次是西藏,2017年湿地面积为6529千公顷。
2017年我国分省市湿地面积排行榜
排名 | 省市 | 湿地面积:千公顷 |
1 | 青 海 | 8143.6 |
2 | 西 藏 | 6529.0 |
3 | 内蒙古 | 6010.6 |
4 | 黑龙江 | 5143.3 |
5 | 新 疆 | 3948.2 |
6 | 江 苏 | 2822.8 |
7 | 广 东 | 1753.4 |
8 | 四 川 | 1747.8 |
9 | 山 东 | 1737.5 |
10 | 甘 肃 | 1693.9 |
11 | 湖 北 | 1445.0 |
12 | 辽 宁 | 1394.8 |
13 | 浙 江 | 1110.1 |
14 | 安 徽 | 1041.8 |
15 | 湖 南 | 1019.7 |
16 | 吉 林 | 997.6 |
17 | 河 北 | 941.9 |
18 | 江 西 | 910.1 |
19 | 福 建 | 871.0 |
20 | 广 西 | 754.3 |
21 | 河 南 | 627.9 |
22 | 云 南 | 563.5 |
23 | 上 海 | 464.6 |
24 | 海 南 | 320.0 |
25 | 陕 西 | 308.5 |
26 | 天 津 | 295.6 |
27 | 贵 州 | 209.7 |
28 | 重 庆 | 207.2 |
29 | 宁 夏 | 207.2 |
30 | 山 西 | 151.9 |
31 | 北 京 | 48.1 |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本文采编:CY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