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国际化和信息化将助推民办高教变革「图」

  一、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高等教育主要分为两个阵营,一个是以学术研究为主的学术型大学,另一个是以职业教育为主的应用型大学。前者提供普通本科教育、研究生和博士阶段的学习课程,后者提供大专、本科学历的结合了专业技能培训的学习课程。
  应用型大学在中国的高等教育系统中举足轻重,在校人数占全部高等教育学生的22%左右。与普通高校提供的学术研究型教育不同,应用型大学提供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技能培训。目前,中国正在处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浪潮中,专业技术性人才处于不断严峻的短缺状态。因此,应用型大学拥有一个规模庞大的蓝海市场,民营资本在其中大有可为。
  伴随着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进程,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基本政策体系经历了由限制到管扶并举的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民办高等教育发轫期(1978-1991年)。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提出:“教育事业,绝不只是教育部门的事,各级党委要认真地作为大事来抓。各行各业都要来支持教育事业,大力兴办教育事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一批由大学退休教授创办的非学历民办高等教育机构诞生。由于当时法治建设、管理工作滞后,民办高等教育在发展初期出现滥发毕业证书等问题,于是国家开始发布文件进行整顿。
  二是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探索期(1992-2001年)。1993年,原国家教委颁布《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结束了民办高校无章可循的办学状态。1997年,《社会力量办学条例》明确规定“国家严格控制社会力量举办高等教育机构”。不过仅仅过了一年,国家政策就从限制变成鼓励和支持。1998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调动各方面发展教育事业的积极性;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经批准可以举办民办普通高等学校。
  三是民办高等教育立法建设期(2002-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民办教育法治建设迈出了里程碑式的一步。随着政策法律环境的不断优化,民办高等教育办学规模迅速扩张,但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相对滞后。针对江西等地民办高校爆发的群体性事件,国家陆续下发了《关于加强民办高校规范管理引导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通知》(2006年)、《民办高等学校办学管理若干规定》(2007年)、《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2008年),以加强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规范管理。
  四是民办高等教育法律完善期(2016年至今)。民办教育在发展中长期面临法人属性模糊不清、同等待遇无法落实等制度性障碍。201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决定》,随后《国务院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民办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实施细则》《营利性民办学校监督管理实施细则》等配套文件颁布,由此开启了民办高等教育非营利性、营利性分类管理的新时代。
  二、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77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7%。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631所(含独立学院265所),比上年增加35所,增长1.35%。其中,本科院校1243所,比上年增加6所;高职(专科)院校1388所,比上年增加29所。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08年的23.3%攀升至2017年的45.7%,但较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远低于欧洲的64%,及北美洲的87%。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要求,明确提出2020年高等教育在校学生人数为目标为3,68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目标为50%,从而正式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2011-2017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资料来源:教育部
  为实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0%的目标,高等教育在校人数有待扩张。由于公办高校容量有限,扩张速度逐年下降,相反,民办高校仍有很强的扩张能力,未来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增长目标,或将主要通过民办高等教育的扩张来实现。民办高等教育渗透率预计在未来持续提升,预计2021年将达到24.3%。
2011-2021年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渗透率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行业进入门槛高,新建高校难度大。新设立民办高等教育机构需要取得一系列批文、执照及许可,并符合特定要求规范,如注册资本、学生数量、教师资质等。尤其本科高校的设立政策不断收紧,手续繁琐耗时且不确定性大,对于新学校运营商而言,已成为一道天然壁垒。此外,新建的民办高校仍需要很长的时间树立品牌形象来吸引生源,因此高教行业很难通过新建学校来实现增长。
高等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分析
办学条件
本科
专科
办学规模
学院:≥5000人;大学:≥8000人,在校研究生数不低于学生总数的5%
≥3000人
土地
校园占地面积:≥500亩;生均占地面积:≥60平方米
校园占地面积:≥300亩
建筑面积
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30平方米;生均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20平方米(理、工、农、医类),≥15平方米(人文、社科、管理类),≥30平方米(体育、艺术类)
总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生均教学、实验、行政用房建筑面积:≥16平方米(综合、师范、工、农、林、医、民族类),≥9平方米(语文、财经、政法类),≥22平方米(体育、艺术类)
仪器设备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5000元(理、工、农、医类),≥3000元(人文、社科、管理类),≥4000元(体育、艺术类)
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000万元
图书
生均图书拥有数量:≥80册(理、工、农、医类),≥100册(人文、社科、师范类),≥80册(体育、艺术类)
图书总量:≥15万册;生均图书拥有数量:≥80册(综合、师范、语文、财经、政法、民族类),≥60册(工、农、林、医、艺术类),≥50册(体育类)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三、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居民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增加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使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市场近年来一直保持稳步增长。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要求,2020年高等教育在校学生人数目标为为3,68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目标为50%。中国民办高等教育行业的总收入自2011年646亿元人民币增至2017年1037亿元人民币,CAGR为8.2%,高于中国高等教育行业7.5%的增速。预计至2021年,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市场规模将达到1390亿元,CAGR为7.6%。
2011-2021年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行业总收入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7年民办高校747所(含独立学院265所,成人高校1所),比上年增加5所。普通本专科招生175.37万人,比上年增加1.51万人,增长0.87%;在校生628.46万人,比上年增加12.25万人,增长1.99%。硕士研究生招生747人,在学1223人。另有民办的其他高等教育机构800所,各类注册学生74.47万人。
2011-2017年我国民办高校数量统计
资料来源:教育部
2011-2017年我国民办高校学生数量统计
资料来源:教育部
  四、民办高等教育行业前景展望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展望未来,民办高等教育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也肩负了新的历史使命,将呈现新的发展趋势。
  (一)民办高等教育在建设教育强国进程中将大有作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教育强国战略的提出确定了我国教育事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历史使命,这既需要加大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也需要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办学,丰富教育资源供给。《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鼓励社会力量进入教育领域。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指出:我国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不仅不能“离场”,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实现教育现代化,一所民办高校都不能少。作为体制外产物,民办高校拥有灵活高效的决策机制和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可以自主确定规划战略、组织架构、薪酬待遇、学科专业、发展重点;凭借体制机制的优势,可以在诸多方面开展先行的办学探索,不断丰富高等教育实践的内涵,不断激发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改革与发展的活力,这正是民办高校的独特价值。面向未来,民办高等教育将着眼于人的终身教育需求,不断拓宽应用型大学、职业技能型高校建设的渠道,与产业相融合,与市场相对接,与职业教育、终身教育高度融合,创造多样化、高质量的高等教育资源。
  (二)内涵式发展将成为提升民办高等教育水平的内生力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为民办高等教育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增强民办高等教育系统自身实力,是未来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使命。在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双一流”建设、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进程中,传统的、以外生动力为主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民办高等教育必须不断催生发展的内生力,挖掘内在潜力、内在资源和内在创造力。毋庸讳言,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整体上依然处于高等教育“金字塔”的底端,面临“低端锁定”和“质量洼地”的严峻挑战。
  国际经验表明,当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走向大众化阶段乃至普及化阶段时,国家主导型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民办高校或早或迟都会从补充教育走向选择教育。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即将迈入普及化阶段,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已经从“有学上”转变为“上好学”,民办高等教育将由早期以机会竞争为主、提供拾遗补阙服务的补充教育,转向以实力竞争为主、提供特色服务的选择性教育。民办高校的生存将完全取决于竞争机制下学生的多元化选择考验,一批办学质量低下的民办高校将被淘汰,而一批特色鲜明的优质民办高校将脱颖而出。
  民办高校未来将从规模扩张转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进而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底部的整体质量。一是要将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首要位置,不惜成本加强民办高校队伍建设,加强教师培养、培训、进修,促进青年教师的发展,逐步改变民办高校师资队伍职称、年龄、学历“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型”结构。二是要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结构,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设置专业链,积极培育品牌特色专业。三是要深化课程改革,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建设一批特色、开放、精品课程。四是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五是要强化持续改进,健全民办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三)分类管理制度下民办高等教育的公益属性将更加凸显
  分类管理将改变我国民办高校原有的规则和资源体系,是一种制度结构性变革,相关规则应尽可能以地方立法的形式颁布。随着国家及地方民办教育新法新政的出台,民办教育制度体系将更加完善,民办高等教育将走上规范化办学之路。营利性民办高校和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发展轨道将更加明确清晰,举办者将综合考虑实际情况做出审慎选择。非营利性民办高校有望与公办高校享受同等法律地位,在土地、税收、财政等方面得到更大力度支持。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合法地位将被认可,举办者取得办学收益的权利将获得依法保障和规范。随着“放管服”改革的不断深入,民办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将不断扩大。
  (四)国际化和信息化将助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方式变革
  国际化和信息化是助推民办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两翼”。在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已经步入了融入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目前,民办高校国际化办学水平是制约发展的一大短板,推进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民办高校提高自身办学质量、树立教育品牌的迫切需要。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民办高校要围绕培养国际化的中国人,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国际交流合作能力,积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不断开拓联合办学、境外办学、协同培养、合办二级学院等国际化办学模式,增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形成国际化师资、国际化专业、国际化课程、国际化学生、国际化学术,这将成为未来的重要趋势。国际化将助力民办高等教育进行新一轮转型升级,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在世界舞台上展示风采。
  此外,信息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颠覆了解决教育问题的方式,生存方式、学习方式的变化必然会带来教育的变化。互联网将盘活全世界优质的教育资源,教育信息化可以有效扩大优质资源的覆盖范围,教育已经进入“学习者中心”时代。民办高校未来应更加重视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数字化校园、智慧校园建设,构建数字化的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环境,充分整合网络优质学习资源,弥补资源短缺的不足,营造全新教育生态;通过信息化助推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教育服务方式,满足师生不断增长的学习、生活信息化需求,为民办高校受教育者提供更多订制化、个性化、智能化、灵巧化的高等教育服务。
本文采编:CY237

推荐报告

2024-2030年中国高等教育行业市场全景分析及投资前景展望报告

2024-2030年中国高等教育行业市场全景分析及投资前景展望报告,主要包括行业重点学校分析、发展趋势预测、投资战略规划、改革路径分析等内容。

如您有个性化需求,请点击 定制服务

版权提示:华经产业研究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均注明出处。若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kf@huaon.com,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

人工客服
联系方式

咨询热线

400-700-0142
010-80392465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