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建筑设计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智装一体化”将成未来趋势「图」

一、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建筑设计(Architectural Design)是指建筑物在建造之前,设计者按照建设任务,把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作好通盘的设想,拟定好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方案,用图纸和文件表达出来。作为备料、施工组织工作和各工种在制作、建造工作中互相配合协作的共同依据。便于整个工程得以在预定的投资限额范围内,按照周密考虑的预定方案,统一步调,顺利进行。并使建成的建筑物充分满足使用者和社会所期望的各种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筑物的功能愈发复杂,建筑设计再也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反复推敲、渐进优化以使建筑物在各方面的性能达到最优的组合。在当今设计领域,按照设计深度,循序分为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随着在建筑上利用各种科学技术的成果越来越广泛深入,设计工作常涉及建筑学、结构学以及给水、排水,供暖、空气调节、电气、燃气、消防、防火、自动化控制管理、建筑声学、建筑光学、建筑热工学、工程估算,园林绿化等方面的知识,需要各种科学技术人员的密切协作。

建筑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而建筑设计是建筑的灵魂,不仅提供建筑的外形和空间结构,更是塑造人类生存理念和生活方式的有效载体。建筑设计是建筑工程的基础,不仅关系到建筑的外观、功能、质量、安全和使用年限,优秀的设计、咨询和施工还可以节约建筑成本、降低能耗、缩短工期。

我国建筑业施工面积从2011年的85.18亿平方米提升到2017年的131.72亿平方米,年复合增长率达7.53%,2018年为140.1亿平方米;竣工面积从2011年的31.64亿平方米提升到2018年的43.12亿平方米。

2011-2018年全国建筑业竣工面积和施工面积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2011-2018年全国住宅销售面积及增速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伴随着我国建筑业良好的发展态势和转型升级,建筑设计行业的经营规模、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均得到了较快发展。

二、建筑设计行业运行现状分析

受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逐年增加以及下游的居住建筑、商业建筑、公共建筑的大量建设需求,我国建筑设计企业营业收入逐年上升,从2011年的1079亿元提升至2017年的791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

2011-2017年我国建筑设计企业营业收入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我国建筑设计企业数量较为稳定,总体保持在5000家左右,受下游房地产开发行业集中度提升的影响,最近几年建筑设计企业数量有下降的趋势,行业集中度相应提升。

2011-2017年我国建筑设计企业数量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5年中国建筑设计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随着建筑设计行业市场规模的提升,我国建筑设计行业从业人员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从2007年的25.25万人上升至2017年的115.6万人,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5%。

2011-2017年我国建筑设计行业从业人员数量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三、建筑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虽然建筑设计行业存在资质管理,但企业在资质许可范围内自主经营。目前,我国建筑设计企业数量众多,集中度不高,市场化程度较高。行业参与者主要包括国有设计院、民营设计企业和外资设计企业,各自建立了独特竞争优势,呈多元化竞争格局。

国有设计企业通常发展历史悠久,积累了一批任职时间长、经验丰富、技术水平较高的专业设计队伍,在国有投资项目设计领域竞争力较强,业务领域以大型公共建筑、工业工程建筑、交通基建等为主。代表性的国有设计企业包括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等。

民营建筑设计企业发展历程虽然不长,但具有灵活的经营机制和市场化的运作理念,可以较快地响应客户和市场需求,在设计理念和技术研发方面具有创新精神,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新兴力量。代表性的民营设计企业包括但不限于悉地设计、山鼎设计、中衡设计、启迪设计、中设集团、汉嘉设计等。

外资设计企业主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进入我国,凭借品牌知名度、经验积累和创意能力,主要承接大型建筑的方案设计等前端业务。目前我国市场较为活跃的外资设计企业包括CallisonRTKL、SOM等。

2017年主要建筑设计企业毛利率

资料来源:公司年报

四、建筑设计行业前景展望

随着我国城镇化率的提升、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我国建筑业市场空间巨大;此外,随着国家和社会对建筑质量、节能环保的重视,建筑业逐步转型和升级,促进了装配式建筑、BIM技术和绿色建筑等建筑理念和技术在我国的普及,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工程咨询等业态和商业模式也受到各级政府的鼓励和支持。

建筑设计是工程建设的首要环节,与建筑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建筑业广阔的市场空间和转型升级的趋势,为建筑设计行业及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机遇。

1、城镇化进程加快推动建筑业快速发展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期,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镇化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城镇化率的不断提升,直接推动了建筑业的快速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城镇化率由2011年的51.27%提升至2017年的58.52%。“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0%,到203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70%左右。

2、PPP推动国内新建工程项目持续向好

2013年以来,财政部统筹推进PPP改革,政策密集落地,经过近3年的探索实践,PPP已成为地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的重要抓手。2016年,国务院联合多部委密集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推进PPP项目落地实施。全国入库项目和落地项目均呈逐月持续稳步上升态势。

PPP项目投资数和投资额稳步上升,基建项目占据主导地位。2017年,PPP领域仍将是投资热点领域。一方面,政府从托底经济、推进供给侧改革、最大化财政资金投资效率等多角度出发,将持续保持对PPP领域极大的政策和资金倾斜力度。另一方面,市场资金面仍处于流动性宽松与资产荒的错配矛盾下,对政府背书的PPP领域将保持青睐。作为在新建工程产业链内的上游行业,PPP项目的热度将第一时间传导至建筑设计板块。

3、“一带一路”开拓国际新建工程订单

2013年9月、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中亚及东南亚期间,相继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两者合起来简称“一带一路”。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布,“一带一路”首次被写入党的重大决定,提出要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一带一路”成为国家级顶级战略;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纲领性文件面世。

根据“一带一路”走向,中国将与沿路“一带一路”国家一起,积极规划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六大经济走廊建设。六大经济走廊作为“一带一路”的战略支柱、“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内容和骨架,将沿线发展中国家列为中国对外交往的优先对象,将“一带一路”战略构想落到了实处。

据商务部统计,2018年,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的56个国家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56.4亿美元,同比增长8.9%,占同期总额的13%。在“一带一路”沿线的63个国家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893.3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52%。“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进度和成果超出预期。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开园、印尼雅万铁路顺利开工、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重启建设等项目的顺利推进,不仅提振了中国企业投资信心和底气,还增强了合作对象国吸引中国投资的热情和意愿。

4、物联网“智装一体化”潮流涌现

自“互联网+”列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来,智慧城市作为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与社会实体的结合概念持续引起市场关注。智慧城市建设在政策推动下进入快速发展期,包括智慧园区、智慧社区、智慧工厂、智慧酒店、智慧家居、智慧办公在内的智慧城市细胞快速生长、风头正劲。

物联网作为实现物物相通、全面感知、泛在互联的智慧城市建设技术基础,被纳入国家五大新兴战略产业规划,是智慧城市的靶心。物联网产业链中包括传感器、管理平台、传输网络、应用软件、基础通信等模块。同时,物联网建造环节的综合布线和设备安装等需求衍生出智能物联网安装与传统建筑设计施工同步进行的“智装一体化”概念。

“智装一体化”要做到智能系统工程与传统建筑工程融合,同步设计、同步施工,能够达到建筑智能化、工期压缩化、成本集约化的三重效果。建筑行业具备在物联网落地环节中攻占“智装一体化”板块的经验和实力。其中,建筑设计行业在新建工程“智装一体化”的设计环节将具备绝对优势。

建筑设计公司在设计阶段即可将智能系统安装工程与排水、供电、安防、通信等因素结合起来,通盘谋划,合理安排综合布线和终端设备定位,避免智能系统工程安装对建筑物的二次施工。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稳步推进,物联网进入快速建设期,“智装一体化”潮流的涌现将给建筑设计公司开发出一块新的业务处女地。苏交科、中国海诚、启迪设计等一批上市企业已积极开拓智能化业务,在竞争中占据了技术高地,未来发展值得期待。

本文采编:CY327

推荐报告

2024-2030年中国建筑设计行业市场全景监测及投资前景展望报告

2024-2030年中国建筑设计行业市场全景监测及投资前景展望报告,主要包括企业市场开发策略分析、人才管理与科技创新策略、企业竞争力提升策略分析、标杆企业经营案例分析等内容。

如您有个性化需求,请点击 定制服务

版权提示:华经产业研究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均注明出处。若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kf@huaon.com,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

人工客服
联系方式

咨询热线

400-700-0142
010-80392465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