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30年中国碳金融行业市场全景监测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碳金融
分享:
复制链接

2024-2030年中国碳金融行业市场全景监测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发布时间:2024-02-23
¥ 9000 ¥12000
  • 965000
  • 华经产业研究院
  • 400-700-0142 010-80392465
  • kf@huaon.com
  • 下载订购协议 下载PDF目录

《2024-2030年中国碳金融行业市场全景监测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由华经产业研究院研究团队精心研究编制,对碳金融行业发展环境、市场运行现状进行了具体分析,还重点分析了行业竞争格局、重点企业的经营现状,结合碳金融行业的发展轨迹和实践经验,对未来几年行业的发展趋向进行了专业的预判;为企业、科研、投资机构等单位投资决策、战略规划、产业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家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

 

报告目录

第一章碳金融相关概述

第一节 碳金融的概念与起源

一、碳金融的概念

二、碳金融的起源

第二节 碳金融的理论基础:碳排放权

一、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

二、碳排放权的定价

三、碳排放单位

第三节 碳金融的功能

一、发挥中介功能、降低交易成本

二、发现价格,提供决策支持

三、减排成本内部化和最小化

四、加速低碳技术的转移和扩散

五、风险转移和分散功能

第四节 碳金融市场体系分析

一、市场结构

二、价格体系

三、交易工具

四、市场参与者

五、碳基金和碳融资便利

第五节 碳金融交易的风险

第六节 碳金融交易趋势预测

第二章2019-2023年国际碳金融发展态势分析

第一节 2019-2023年国际碳金融及衍生品市场发展分析

一、碳金融源起及经济学分析

二、国际碳金融市场交易体系

三、全球主要碳金融衍生品交易体系及交易所

四、全球碳金融及衍生品市场交易分析

五、我国碳金融市场构建

第二节 2019-2023年国际碳金融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一、市场成交情况分析

二、碳市场价格走势

第三节 2019-2023年国际碳金融市场面临的问题分析

第四节 2024-2030年国际碳金融市场的趋势预测分析

一、供给大于需求,供需矛盾将显现

二、全球气候政策仍然前景不明,但共识在增加

第三章中外碳金融制度比较分析

第一节 国内外碳金融发展比较分析

一、国外碳金融发展状况

二、我国碳金融发展状况

第二节 国外制度的诱致性变迁

第三节 中国需要制度的强制性变迁

一、内生变量

二、外生变量

第四节 结论与建议

第四章2019-2023年我国碳金融交易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2019-2023年我国碳金融交易面临的市场供需分析

第二节 2019-2023年影响我国碳金融交易的碳减排供需因素分析

一、碳减排需求

二、碳减排供给

三、碳减排潜力

第三节 2019-2023年发展我国碳金融交易的对策建议分析

一、提高我国在碳金融交易中的定价能力

二、提升我国碳交易服务机构的综合能力

三、加速金融机构及中介机构的国际化

第五章2019-2023年我国碳金融发展的综合分析

第一节 发展碳金融对我国经济转型意义重大

第二节 2019-2023年中国碳金融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第三节 2019-2023年我国发展碳金融面临的问题分析

一、市场分割制约价格发现功能

二、碳交易的定价权缺失

三、巨大的政策风险问题

四、交易成本高昂

五、知识短缺成为碳金融发展的软约束

第四节 2019-2023年我国碳金融发展的障碍与政策支持分析

一、我国碳金融的发展特征

二、碳金融发展的障碍及其原因

三、推动碳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五节 2019-2023年我国碳金融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出路分析

第六节 2019-2023年我国碳金融业务面临发展机遇分析

一、低碳经济和碳金融业务发展现状

二、支持低碳经济发展和开展碳金融业务的机遇

三、抓住机遇做好碳金融业务

第七节 2019-2023年国内碳金融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分析

一、碳金融交易体系不断完善

二、中国碳金融市场发展面临的挑战

第八节 2019-2023年我国发展碳金融SWOT分析

一、发展碳金融的优势

二、发展碳金融的劣势

三、发展碳金融的机遇

四、发展碳金融的威胁

第九节 2019-2023年中国发展碳金融市场的全球视野与国内布局

一、中国在全球碳金融市场的角色定位

二、中国发展碳金融市场的全球视野

三、中国发展碳金融市场的国内布局

第十节 2019-2023年中国碳金融发展的路径分析

一、健全碳金融的政策框架体系

二、健全碳金融监管和法律框架,规范碳金融发展

三、加大对低碳项目的融资力度

四、培育碳金融创新机制,创新和发展多样化的碳金融工具

第六章2019-2023年我国低碳经济与碳金融发展分析

第一节 对发展低碳经济与碳金融的分析

一、意义与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

三、对策与建议

第二节 我国低碳经济与碳金融研究综述

一、碳金融的界定

二、碳金融工具

三、碳金融与金融业

四、碳金融发展的政策支持

第三节 低碳经济的本质与碳金融的投资预测

一、关于低碳经济本质的认识

二、对国际碳金融投资预测的判断

三、关于我国低碳经济与碳金融发展的建议

第四节 我国基于CDM的低碳经济发展与碳金融支持

第七章2019-2023年我国银行业与碳金融发展分析

第一节 银行业迎来“碳金融”时代

一、碳金融成为银行业新盈利点

二、银行业探路低碳发展

三、系统发展碳金融

第二节 碳金融是银行业务增长的新机遇

一、碳金融业务发展特征

二、商业银行参与碳金融市场现状

三、对商业银行积极参加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建议

第三节 碳金融与商业银行发展

一、我国碳金融市场蕴臧巨大商机

二、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的必要性

三、对策建议

第四节 中国银行业的经营转型与碳金融业务的发展

一、中国经济由高碳到低碳的转型决定了我国银行业经营转型路径的选择

二、碳金融巨大的市场容量为中国银行业经营转型提供了新的业务发展机遇

三、碳金融业务的高盈利性有助于中国银行业新盈利增长点的形成

四、碳金融业务的国际性有利于中国银行业国际化战略的实施

第五节 中国银行业碳金融业务发展现状

一、开发推广低碳信贷和CDM中介服务

二、积极参与碳交易平台运作

三、制定碳金融政策法规

四、我国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面临的挑战

第六节 中国银行业发展碳金融业务的路径选择

一、确立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定价主导权

二、推进中国碳金融市场建设

三、搭建碳金融业务创新体系

四、健全碳金融业务发展激励约束机制

第七节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的障碍

一、银行发展“碳金融”的实践

二、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的障碍

三、促进碳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八节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的重要性和趋势预测

一、重要性

二、趋势预测

第九节 商业银行参与碳金融业务的机遇与挑战

一、商业银行参与碳金融业务的机遇

二、商业银行参与碳金融业务的挑战

第十节 推动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的建议

一、碳金融业务需要政策支持

二、坚决落实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政策

三、结合节能减排项目开展碳权质押融资贷款

四、加快发展我国环境金融创新

五、积极参与和促进碳排放交易中介组织的建设

第八章2019-2023年我国碳金融体系构建分析

第一节 我国构建碳金融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国家可持续投资前景落地

二、有利于提高我国碳交易定价能力

三、有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四、有利于推动我国金融业战略转型

五、有利于降低碳金融风险

第二节 2019-2023年我国碳金融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碳交易中心功能单一

二、金融机构参与程度低

三、碳金融产品单一

四、碳金融专业人才缺乏

五、碳金融政策支持不足

第三节 2019-2023年中国碳金融体系建构问题分析

一、中国构建碳金融体系的背景分析

二、中国构建碳金融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三、中国科学构建碳金融体系的途径

第四节 2019-2023年构建我国碳金融发展体系设想分析

一、建立碳金融发展框架,提供制度保障

二、健全碳交易市场机制,构建交易平台

三、创新碳金融参与模式,拓展多样服务

四、规范碳金融风控机制,防范相关风险

第五节 构建以“碳金融”为标志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

一、发展低碳经济要求改造金融服务体系

二、低碳金融创新不能过度依赖银行信贷

三、低碳金融市场重在发展规划和平台建设

第六节 构建我国碳金融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碳金融市场体系

二、构建碳金融组织体系

三、构建碳金融政策体系

第九章2024-2030年我国碳金融投资策略分析

第一节 我国碳金融发展对策分析

一、发展碳金融的必要性分析

二、发展碳金融的可能性分析

三、我国碳金融发展现状及其不足

四、我国碳金融发展对策

第二节 中国碳金融投资前景选择

一、中国碳金融投资前景目标选择

二、建设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碳金融平台的战略行动

三、加快中国碳金融战略资源整合

第三节 加快我国碳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构建交易平台,统一碳交易市

二、全方位战略谋划,争取碳交易定价权

三、完善法律法规,规范碳金融发展

四、培育中介机构,促进碳金融开展

第四节 推进我国碳金融发展的建议

一、政府部门:加强碳金融的宏观政策引导

二、金融机构:加快碳金融产品的创新

第五节 推进我国碳金融发展体系的思考及设想

一、建立碳金融发展框架,提供制度保障

二、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

三、建立多层次的碳金融产品服务体系

四、建立碳金融业务风险管理体系

五、完善碳金融支持政策,营造宽松环境

六、培育我国碳金融中介服务体系

第六节 中国金融业拓展碳金融业务的对策

一、金融机构层面

二、政策环境层面

第七节 大力发展碳金融,提高中国全球碳市场竞争力

一、尽快在国家宏观层面把发展碳金融纳入到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框架内

二、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使人民币成为碳交易计价的主要结算货币

三、加快构建中国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

四、努力发展多个平台支持的“碳金融”体系

五、大力发展区域性“碳金融”

六、稳妥审慎发展投机性碳金融

七、各商业银行尽快开发系列碳金融产品

八、与加强与国际性金融组织的合作

第八节 我国碳金融发展机制创新策略

一、搭建交易平台,创造稳定的制度环境

二、培育中介市场,创新碳金融业务新模式

三、构建有效激励机制,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四、控制碳金融交易风险,确保碳金融业务稳健开展

第十章2024-2030年我国金融机构参与碳金融的思考分析

第一节 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及金融机构参与现状

第二节 金融机构介入碳金融领域的作用

一、润滑国内低碳经济的发展

二、助推我国金融体系的完善

三、实现金融机构经济利益与长远发展的统一

四、维护企业利益,护航企业发展

第三节 国内金融机构参与碳金融面临的问题

一、市场分割与利益分配问题

二、碳金融发展与碳减排目标实现问题

三、碳资产泡沫化的风险

第四节 国内金融机构参与碳金融的建议

一、交易所

二、商业银行

三、保险公司

第十一章后京都时代碳金融发展的法律路径

第一节 京都议定书时代:碳金融的法律背景

一、经济原理与法律规则的契合:碳交易产生的背景分析

二、碳交易的金融化特征

第二节 碳金融市场要素的法律分析

一、碳金融市场结构分析

二、碳金融市场法律规则

第三节 后京都时代:碳金融发展的前景分析

一、国际形势下碳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

二、碳金融发展存在的风险

三、后京都时代:我国碳金融发展的机遇

第四节 中国发展碳金融的法律规制

一、整体规划:金融发展的可持续

二、具体构思:碳金融发展的内外法制构建

图表目录

图表:2019-2023年中国GDP总量及增长趋势图

图表:2023年中国月度CPI、PPI指数走势图

图表:2019-2023年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趋势图

图表:2019-2023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趋势图

图表:2019-2023年中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走势图

图表:2019-2023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增速统计

图表:2019-2023年我国全社会固定投资额走势图(2023年不含农户)

图表:2019-2023年我国财政收入支出走势图 单位:亿元

图表:近期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对美元)

图表:2019-2023年中国货币供应量月度数据统计

更多图表见正文……

如您有个性化需求,请点击 定制服务

研究方法

报告研究基于研究团队收集的大量一手和二手信息,使用桌面研究与定量调查、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客观的剖析当前行业发展的总体市场容量、产业链、竞争格局、进出口、经营特性、盈利能力和商业模式等。科学使用SCP模型、SWOT、PEST、回归分析、SPACE矩阵等研究模型与方法综合分析行业市场环境、产业政策、竞争格局、技术革新、市场风险、行业壁垒、机遇以及挑战等相关因素。根据各行业的发展轨迹及实践经验,对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客观预判,助力企业商业决策。

数据来源

本公司数据来源主要是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相结合,本司建立了严格的数据清洗、加工和分析的内控体系,分析师采集信息后,严格按照公司评估方法论和信息规范的要求,并结合自身专业经验,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筛选,最终通过综合统计、分析测算获得相关产业研究成果。

一手资料来源于我司调研部门对行业内重点企业访谈获取的一手信息数据,采访对象涉及企业CEO、营销总监、高管、技术负责人、行业专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分销商、代理商、经销商、相关投资机构等。市场调研部分的一手信息来源为需要研究的对象终端消费群体。

二手资料来源主要包括全球范围相关行业新闻、公司年报、非盈利性组织、行业协会、政府机构、海关数据及第三方数据库等,根据具体行业,应用的二手信息来源具有一定的差异。二手信息渠道涉及SEC、公司年报、国家统计局、中国海关、WIND数据库、CEIC数据库、国研网、BvD ORBIS ASIA PACIFIC数据库、皮书数据库及中经专网、国家知识产权局等。

售后服务

华经产业研究院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您的反馈均1个工作日内快速回应,及时解决您的需求。

版权提示

华经产业研究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均注明出处。若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kf@huaon.com,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

权威引用

  • 中国证券网
  • 中金在线网
  • 中国日报网LOGO
  • 央广网
  • 中国经济网
  • 东方财富网
  • 中国新闻网
  • 凤凰网
  • 和讯网
  • 网易新闻
  • 腾讯网
  • 新浪网

典型客户

咨询服务

人工客服
联系方式

咨询热线

400-700-0142
010-80392465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