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编辑技术将成濒危物种“救星”

新一期《自然评论·生物多样性》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基因编辑技术与传统保护手段结合,将成为拯救濒危物种的关键。

资讯37

当前生物多样性锐减导致物种遗传多样性持续流失,而遗传多样性是物种适应环境和抵抗疾病的核心。传统保护措施虽能增加种群数量,却无法恢复已丢失的基因多样性,其自然恢复往往需要数千年。

鉴于此,研究团队表示,博物馆的百年标本可提取已丢失的基因变体,经编辑后重新引入野生种群。辅助适应策略还能从近缘物种引入关键基因,类似农业中番茄植入芥菜抗寒基因、栗树获得小麦抗病基因的模式。

不过,该技术存在多重风险:CRISPR等基因编辑技术可能产生脱靶效应,基因多效性在研究较少的物种中难预判,选择性清除可能降低基因组多样性;公众质疑和监管滞后也构成阻碍。

专家强调,基因编辑无法替代传统保护,需在栖息地恢复、反盗猎等措施使种群回升后使用。它虽非万能药,但在气候剧变和栖息地破碎化的当下,为濒危物种存续带来了新希望,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补充工具。

本文采编:CY
下一篇

大脑芯片技术重塑人机融合新范式——神经科学研究新突破系列之四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与机器融合的脑机接口技术,激发了人类无穷的想象力。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大脑芯片这项曾被视为实验室奇观的脑机接口技术,如今正悄然走进现实。

如您有个性化需求,请点击 定制服务

版权提示:华经产业研究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均注明出处。若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kf@huaon.com,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

人工客服
联系方式

咨询热线

400-700-0142
010-80392465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