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化肥产量
我国肥料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品种从单一到多元的发展历程,目前肥料产品品种日益丰富和完善。我国氮肥、磷肥以及钾肥的产能、产量都很大,主要化肥品种不仅自给有余,还出口到东南亚、大洋洲、南美、北美等地区,在世界贸易中占据重要市场份额,成为与部分国家贸易往来、交流互通的重要物资。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化肥产量为5395.8万吨,同比下降4.1%,主要是由于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使得许多化肥厂停工。
2014-2020年中国化肥产量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分月份来看,2020年各月份化肥产量总体保持稳定,1-2月两月合计产量为770.9万吨,产量低于2019年同期的834.2万吨,主要是新冠疫情的影响。
2020年各月份中国化肥产量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二、氮、磷、钾肥产量
近年来,我国的化肥品种和产量已基本能够满足农业生产需要,氮肥和磷肥还出现了产能过剩,因此化肥行业正在进行结构调整和优化发展。氮肥行业开展了大规模的原料结构和动力结构调整,建成了一批“航天炉”、“水煤浆制气”等洁净煤气化合成氨装置,其在氮肥总量中的占比已经达到37.2%。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氮肥产量为3652.27万吨,同比上升2.7%。
2014-2020年中国氮肥产量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1-2026年中国化肥行业投资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咨询报告》
磷肥行业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在胶磷矿选矿方面形成突破后,磷酸二铵 (DAP)、磷酸一铵 (MAP)等高浓度磷复肥产能不断增加,产量占磷肥总产量的94.9%。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磷肥产量为1218.1万吨,同比下降6.9%。
2014-2020年中国磷肥产量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钾肥在我国使用量低于氮磷肥,2020年中国钾肥产量仅为525.43万吨,远低于氮肥,也低于磷肥。
2014-2020年中国钾肥产量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三、我国化肥工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1、生产与环境的矛盾愈来愈突出
从农业生产上看,我国资源环境代价是比较高的,1980—2014年粮食总产量提高了90%,氮肥投入增加了1.8倍,环境代价则增长1倍。
从工业生产上看,我国化肥生产每年消耗的能源约占全国能源总消耗量的3%,消耗水量10.3亿吨;在各种污染物排放中,化肥工业生产每年要排放二氧化硫7.7万吨、NOx9.1万吨,分别占国内工业排放总量的0.7%和1.05%左右,此外还有7000多万吨磷石膏等不易利用的固体废弃物产生。
从资源配给上看,我国的能源结构决定了氮肥发展需主要以煤为原料,2018 年氮肥产量中以煤为原料的大约占80%,而可供固定床造气所用的优质煤资源已经越来越少;我国生产磷肥所用的主要原料——磷矿以胶磷矿为主,开采难度大,选矿成本高,能够直接用于生产高浓度磷复肥的磷矿少之又少;我国的水溶性钾资源储量不多,产量与市场需求也相距较远,钾肥的保障程度仍然不足。
2、农业需求与产品供给的矛盾依然突出
化肥工业发展初期,是以工业化的方法解决了无效养分有效化的问题,使大气中的氮、磷矿中的难溶磷、盐卤中的微量氯化钾等成分变成了易被植物吸收的有效养分,为提高粮食单产,保障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化肥的使用和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我国人均粮食产量由1950年的239kg提高到了2019年的475kg,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现阶段,丰富餐桌食谱、补充人体所需营养、改善食物的品质成为人们对农产品消费的突出要求。
我国农业还面临着劳动力缺乏、可耕种土地面积不断减少等诸多困难和问题,施肥量大、施肥不科学等不合理施肥引发的环境负面效应日趋明显,现有的化肥品种和结构已难以完全满足现阶段农业生产的需求。
1950-2019年中国人均粮食产量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3、工业与农业之间的服务力量薄弱
我国面临小农经济为主、种植需求多样化的农业现实,如何化解小批量的个性化需求与工业规模化生产之间的矛盾,构建肥料制造与农户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实现标准化服务是摆在行业面前的一个全新课题。
四、中国化肥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的农业发展还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有关数据显示,美国、加拿大、欧盟已基本实现了化肥投入与作物地上部养分带走量一致,而我国要实现这一目标任重而道远。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根据预测,未来几年,伴随着人口增加、城镇化建设、食品结构调整,我国每年的粮食需求增量约为1000万吨,环境的稳定改善也要同步进行。这就要求我们构建保障粮食供给与生态自然之间的平衡,因此,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成为必然的手段,这将倒逼我国化肥产业全面推行绿色发展。化肥行业未来的主要工作将以绿色消费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降低资源开发强度,减少各环节投入品的使用,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构建原料、制造、产品、流通、使用全生命周期的绿色肥料体系,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