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心愉:不靠谱的私募基金长啥样?

本文转载自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夏心愉

 

我的一个朋友买了一只私募产品,中招了:在产品兑付展期大半年都没人搭理后,一切迎来了大结局:这家私募基金干脆失联了,APP也登陆不上了。

 

想起若干年前,这位朋友对私募的各种迷思与误解。当时在这朋友的概念里:

 

私募基金都是高大上的,是替有钱人管理财富和钱生钱的;

 

私募是证监会发放的牌照、是持有国家正规金融牌照的,所以不可能发生诈骗;

 

私募基金基本上就是利息更高的银行理财产品;

 

在私募执业的可都是金融专业的海归,全部都是值得信赖的内行人。

 

后其实并不尽然。

 

误解

 

私募基金是以非公开方式向合格投资者募集资金设立的投资基金。

 

首先,对于某些私募销售开口闭口说自己有“金融牌照”、受证监会监管等话术,请各位明辨,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证明,是一种登记备案,并不是一张“金融牌照”,更谈不上任何人(政府、监管、托管人)有义务来兜底。

 

私募基金的登记备案,不代表对私募基金后续的合规运营、投资能力进行了背书,更不代表备案过了就一定会刚兑,或保证投资人财产安全。

 

很多投资人指望的证监会,也不对私募基金成立的单个产品进行审批。

 

其次,“愉见财经”还真遇到过好几次,有投资人朋友会把私募和银行理财做类比的。我听到过一个很扯的说法,说银行的理财产品也说自己不保本不保息,只有4%,私募基金也说自己不保本不保息,但有8%,所以显然是后者划算啊……我晕啊……

 

讲真,过往的那种银行“资金池对资产池”的理财,说实话其实都是银行自己的隐性背书,不会出事的;现在转净值化了,收益虽浮动但其实更明晰,大家投资前可以看个风险等级,那些低风险的,其实是相当稳定可靠的。

 

而私募产品呢,虽然他们中也有很多是靠谱的,但仍要警惕其中少数的问题私募:

 

一则,要高度警惕是不是根本就是拿着虚假标的、进行自融等,而套着个“私募”的幌子。前阵子不还爆出了个雷人事件,某家私募原来是一个负债累累的在逃“老赖”控制的,只是台面上让自己的司机出任法定代表人和董事长,用4年时间非法募集了近40亿元,最终东窗事发,被警方刑拘,留下近21亿元去向不明的兑付窟窿。

 

二则,绝大多数私募的确不是骗子,但还要关注他们的实际投资能力、关注自己的钱到底投进了什么标的以及标的运营情况。其中涉及投资标的风险、流动性风险、募集失败风险、基金运营风险,这些都会带来最终的资金损失风险。

 

所以“愉见财经”写稿子有时候也觉得尴尬。银行理财吧,为了合规必须说自己“不保本”;私募吧,个别的为了拉生意说“放心吧,肯定保本保收益”。两者相比,谁靠谱,其实很明白了。

 

私募基金鱼龙混杂,换句话说,真龙还是有不少。也因此,私募基金的投资门槛的确是高的。那是给真正懂行的合格投资人去判断的,他们能够鉴别出靠谱的有投资能力的私募,不管是投向一级还是二级市场的。所以监管规定了,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且符合,金融资产≥300万或三年个人年均收入≥50万元。

 

但是很多私募会想办法来突破这些门槛,比如常见的就是拆标、转让,用这些方式把100万的门槛拆成了散份,这样就把不具备风险判断能力的普通投资人都引诱上船。

 

我还是建议普通投资人,不要去贪私募的收益。此外不管哪位,投资私募,还请务必在各种企业查询软件上查清楚您的私募管理人情况和标的情况,排查那种股权套来套去的,排查已有法律诉讼风险的。

 

最后说几句“愉见财经”的偏于主观的判断。我见过的真心靠谱的私募,其实都是相对实诚和低调的,人家是真心在投研和猎获优质资产的,跟你讲的都是艰涩的投资逻辑,而且基本上会把投资人可能承担的风险都揭示得明明白白,根本不会拍着胸脯吹嘘。

 

本文来源: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华经产业研究院的立场。若存在版权、内容问题,烦请联系:sales@icandata.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文采编:CY
下一篇

盘和林:央行再定调货币政策折射什么信号?

2020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提出2020年七大重点工作方向,“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被摆在今年任务第一的位置。货币政策的具体表述中提到,加强逆周期调节,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货币信贷、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同经济发展相适应。

如您有个性化需求,请点击 定制服务

版权提示:华经产业研究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均注明出处。若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kf@huaon.com,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

人工客服
联系方式

咨询热线

400-700-0142
010-80392465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